如果你想了解玉的美,且安静地做自己,并且肤发的温润、关节的玲珑、眼目的光澈、意志的凝聚、言笑的晴朗中去认识玉吧!(作者:张晓风,中国著名散文家)
只是美丽起来的石头
一向不喜欢宝石——最近却悄悄地喜欢了玉。宝石是西方的产物,一块钻石,割成几千几百个“割切面”,光线就从那里面激射而出,势凌厉,美得几乎具有侵略性,使我不由得不提防起来。我知道自己无法跟它的凶悍逼人相埒,不过至少可以决定“我不喜欢它”。让它在英女王的皇冠上闪烁,让它在展览会上伴以投射灯和响尾蛇(防盗用)展出,我不喜欢,总可以吧! 玉不同,玉是温柔的,早期的一字书解释玉,也只说:“玉,石之美者。”原来玉也只是石,是许多混沌生命中忽然脱颖而出的那一点灵光。
克拉之外
钻石是有价의,一克拉一克拉算,如超级市场猪肉,一块块皆有其中规矩秤出来标价。 玉是不价,它根本就没有可计值单位。钻石像谋职,把学历经历乃至成绩单上的分数一一开列出来,以便叙位核薪。玉则像爱情,一女子能赢得多少爱情完全视对方为她着迷程度,其间并没有太多法则可循。
不须镶嵌
钻石不能佩戴,只要经过镶嵌,而镶嵌当然是一种艺术。而玉呢? 玉也可以镶嵌,不过却显得“多此一举”,因为直接做成戒指或簪笄即可。不佩戴的是好的,那些能把玩,或做小器具,或做既卑微又善,又能象征富贵吉祥的小器械,可作用以祀天的小器械亦可作示绝的小器械,我想当个匠人大概比钻切人兴奋快乐,更愿意沉浸于这世界更繁复丰富的大海中。
生死以之
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全世界跟他一起活——但一个人死的时候谁来陪他一起死呢? 中古世纪有一部朴实无华剧叫《人人》,死神找到那个名叫人的主角告诉他死期已至,不宽贷,却准他结伴同行。人人找“美貌”,“美貌”也不肯跟他去;人人找“知识”,“知识”也无意到墓穴里去相陪;人人找“亲情”,“亲情”也顾不得……世间万物,只有人类在死亡时需要陪葬品吧?
玉肆
我在一个卖玉的地方走进去,看到了像蛀木又像土块一样东西,有点像是枯涩凝止悲容,我驻足良久问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玉?多少钱?” “你懂不懂这个?”老板神色间有点抑制过的情绪。“都不懂。” “那就不要问!” 老板的话语里带了一丝傲慢。我应该生气,但近年来碰到类似场合倒宁愿笑笑走开。我虽然不同意他的态度,但比起争辩,我更讨厌那些学校里的奥瑞根式辩论比赛。一句接着一句逼迫对方追问,就像是不是人类对话,不仅嚣张狂野,还极端残忍。
瑕疵付款时,小贩重复一次:“我卖给你这玛瑙,再便宜不过了。” 我微笑,没有说话,他以为我信不过,又加了一句:“真的,不过这么便宜也有个缘故,你猜为什么?” “我知道,它有斑点。” 本来没想说的,被逼只能说了,说完赶紧离开。他以为看出了瑕疵,便夸赞其珍贵。但其实,对于这样一种瑕疵明显的事物,我怎么可能不知道吗?这些斑痕清晰如画。但买下这样的玛瑙,是基于一个女子小小侠气:为何要说这种瑕疵事物不好?水晶里不是有一种叫"发晶" 的种类吗?虎有纹豹有斑,有谁嫌弃过它们毛皮颜色不足纯净?
结束语
对于这些年来的所见所闻,如果今天再遇到卖手中的老板,他是否仍旧会让我回答我并不识别这一切的心思与感受呀?或者,在竞选过程中互相攻击的人们,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彼此的心思与感受呢?
然而,如果心情高昂,我或许会给他递上纸条,上面写着《说文解字》里的定义:
"五德涅离"
润泽以温暖仁心,
腮理自外知中义,
其声舒扬远闻智,
不挠而折勇敢,
锐廉而非怯洁白。
然而,对于爱好者来说,即使连这些理由都充满热烈,都未免多余了。这件事简简单单,可以只是一团欢喜,无需深究其原因,只需欣赏那份简单纯粹的心境,就如婴儿享受清风拂面的感觉,不必先研究空气流动方向。
记住,这些关于性的探索与发现,最终都是为了寻求生活中的真实与意义,以及我们内心深处渴望得到认知和体验的事物。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那么一切都将变得明朗。在我们的旅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自己的导师,为自己提供最重要的地图,即如何通过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将我们的潜力转化为现实。如果我们能够学会拥抱变化,并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那么无论未来如何发展,我们都将准备好迎接新挑战,与新的可能性共舞。此刻,让我们开始我们的旅程,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活本身以及我们自身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