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了解玉,且安静地做自己,并且肤发的温润、关节的玲珑、眼目的光澈、意志的凝聚、言笑的晴朗中去认识玉吧!(作者:张晓风,中国著名散文家)
只是美丽起来的石头
一向不喜欢宝石——最近却悄悄地喜欢了玉。宝石是西方的产物,一块钻石,割成几千几百个“切面”,光线就从那里面激射而出,势凌厉,美得几乎具有侵略性,使我不由得不提防起来。我知道自己无法跟它的凶悍逼人相埒,不过至少可以决定“我不喜欢它”。让它在英女王的皇冠上闪烁,让它在展览会上伴以投射灯和响尾蛇(防盗用)展出,我不喜欢,总可以吧! 玉不同,玉是温柔的,早期的字书解释玉,也只说:“玉,是石之美者。”原来玉也只是石,是许多混沌生命中忽然脱颖而出的那一点灵光。正如许我孩子在夏夜庭院里听老人讲古,对于一个因洪秀全故事而兴天下之想,就有了孙中山。又如溪畔群童,每个人都看到活泼泼的小鱼,却有一个跌入沉思,对于人处天地间亦如此鱼,只能逆浪才能有成,只此一想,便有了……所谓伟人,其实只是游戏场中忽有的那个孩子。所谓玉,只是在时间广场上因自在玩耍竟而得道的一点。
克拉之外
钻石像谋职,把学历经历乃至成绩单上的分数一一开列出来,以便叙位核薪。而玉则像爱情,一块块皆无可计值,它们没有太多法则可循。在撒辛格(诺贝尔奖得主)的话语里,“文学像女人,你为什么喜欢她以及为什么不喜欢她的原因,她本身也不知道。”其实,在论到最后关头,不过剩下“喜欢”两字,而这个喜爱是无价的是你珍重的心情。
不须镶嵌
钻石不能佩戴,不过经过镶嵌;镶嵌当然也是一种艺术。而对待这份温柔与力量交织的情感,无需刻意装饰或镶嵌,因为它们自身即已充满魅力。当我们把玩这件简简单单却蕴含深意的事物时,我们仿佛能够穿越世俗繁华,与自然世界保持最真挚的情感交流。
生死以之
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全世界跟他一起活——但一个人死的时候,他要独自一人面对死亡,这难免令人感到孤寂与不安。在《人人》这部古剧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人人找‘美貌’”,“美貌”都不肯跟他去;“知识”、“亲情”也是顾不得……世间万物,只有人类在死亡的时候需要陪葬品。这或许就是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一种追求,那些被遗忘的声音,或许才是我真正想要听到的一切。
玉肆
走进某个店铺,我见到了那枚似蛀木又像土块的小小事物,它仿佛是一张枯涩凝止悲容。我驻足良久,然后问道:“这是什么样子的东西?多少钱?”店主神色间带有一丝傲慢回应:“你懂吗?”我回答说:“不知道。” “不要问!”他的态度让我感到既失望又好奇,但同时,也觉得争辩并非我的风格,所以选择微笑离开。那枚小小的事物留给我的,是一种关于理解与欣赏之间界限模糊的地方,以及那些看似简单却复杂透明的人生体验。
瑕疵
当我付款时,小贩重复了一次自己的话语: “卖您这玛瑙,再便宜不过了。” 我笑笑,没有说话。他似乎以为我信不过,又加了一句:“真的,不过这么便宜也有个缘故,你猜为什么?” 我回答说:“因为它有斑点。” 他惊讶地说:“哎呀,您看出来了,这串项链如果没有瑕疵,那价格就不得了啦!”
然而,当他提及斑痕时,我心中的声音轻声响起:对于这样的玛瑙,我怎么可能看不到呢?它们清晰可见。但买下这样一串项链,也许是一种女子微妙的情绪表达,即使有些瑕疵,但依旧愿意拥抱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这不是为了证明其完美,而是在于赋予每一样普通事物更多可能性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