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研读汉书探索有历史故事的成语

石勒,羯族人,以农民起家,历经困顿后成就帝王。早年失散于并州饥荒中,他曾为奴隶、佣人服务,还遭遇囚车逃脱的奇迹。后来投靠刘渊,成为汉国将领。

石勒未受汉文化熏陶,不识字,但他明白光靠武力不足以成大业,因此依赖汉族士人张宾辅佐。他招收北方汉族贫苦读书人,设立“君子营”,培养人才。

石勒勇猛善战,加上张宾谋士的策略支持,他的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在公元328年消灭了刘曜自立为帝,其赵国被历史称作“后赵”。

尽管自己无文化,但石勒重视读书人,对其部下命令:“捉到读书人的,不许杀死,一定送襄国。”他听从张宾建议设立学校,为将领子弟提供教育,并建立保举考试制度选拔官员。

为了安抚汉族士人,石勒虽禁止提及“胡”、“羯”字,但有时放宽禁令。在一次朝见时,有官员樊坦穿破衣而入,被问及穷困原因。樊坦忘记禁令答非所问,却得到了安慰和赔偿。

虽然不识字但喜欢读书,石勒通过听讲者介绍《汉书》,发表意见,如对刘邦封旧六国贵族后代之政策表示批评。他还在宴会上与大臣讨论是否能比肩古代帝王,与高祖相提并论,更是谦逊地认为自己只能做臣子,与韩信、彭越相似。如果生于光武时期,或许可与之抗衡甚至胜出,这显示了他的开明态度和野心勃勃的抱负。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