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元简介-唐朝宰相将领谷州长史李孝卿之子

王士元(615年—682年),字士元,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唐朝宰相,将领,谷州长史李孝卿之子。因得到中书令马周的推荐,成为唐高宗李治侍读。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尚书右丞、太子右庶子,转中书侍郎、吏部侍郎,迁吏部尚书、同平章事,主持铨选。累迁中书令,封赵国公。仪凤三年(678年),出为洮河道大总管,率军征讨吐蕃,不通兵事,大败而回,贬为衡州刺史,迁扬州长史。

永淳元年(682年),病逝,终年六十八岁,被追赠兖州大都督,并谥号文宪。

人物生平

家族出身

自称是赵郡李氏南祖之后。六世祖后魏谯郡太守李善权,把家迁到谯郡(今安徽亳县治)。于是,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在安徽亳县一带。

早期事迹

王士元少年时就博览群书,对礼制精通。在中书令马周的推荐下,他进入崇贤馆,被皇太子李治的侍读。他性格冷峻,对学问研究非常勤勉,以至于受到许敬宗等人的赞誉,他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右肃机和检校太子右护卫。

担任宰相

669年(总章二年),王士元升任西台侍郎兼检校司列少常伯,从此成为了宰相。他将司列事务委托给员外郎张仁祎,并沿袭张仁祎修正的选官程序,使得铨选录用有条不紊。

672年的咸亨三年,他担任吏部侍郎,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还被授予太子右庶子的职位及同三品衔。他还监修国史。

675年的上元二年,他升任吏部尚書,再次主掌铨选多年,与赵郡李氏联宗,这使他在朝中的势力极大。但唐高宗对此感到不满,但未公开批评他的过错。

征蕃兵败

676年的仪凤元一年间,由于刘仁轨每有奏请,而王士玄都会持有不同意见,因此二人交恶。此时吐蕃入侵,当时刘仁轨知道王士玄没有将帅之才,就故意奏请道:“镇守河西非彼不可。”但王本来极力推辞。这时唐高宗已经厌恶他,便让他去当洮河道大总管兼镇抚大使并检校鄯州都督,以率军抵御吐蕃。当月九月,在青海与论钦陵交战,并命刘审礼为先锋,而自己却逗挠不前,最终导致刘审力的失败被俘。而自己狼狈逃走,只好退至承风岭挖壕防御。这时候偏将黑齿常之率死士夜袭吐蕃军,让他们退去,然后自己才得以返回鄯州,又在湟川再次遭遇失败,被迫撤退。此战役结束后,他请求回京,因为称病,但实际上并未引咎,请罪,而直接回到工作岗位。不久便因这些失误而被贬为衡州刺史,然后又改做扬州长史直到去世。

个人作品

著有《文集》三十卷、《礼论》六十卷、《正论》三卷,其中《礼论》的内容涉及古代礼制与政治制度,是当时重要文献之一,也反映了他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政治理念。不过,《旧唐志·艺文志》并没有记载其具体著作的情况,所以目前关于这方面信息较少且存在争议。

传说故事

永徽期间候补官员数量迅速增加,但是负责选拔官员的人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当主持铨选的人物确立稳定之后,他们获得天下的赞赏。在街上遇见一个人即可叫出名字,每年度选择官员数万人,没有一次差错。

另有一例参军徐太玄因为同僚张惠母亲老邓求情自首,因而免去了死刑判决,同时也免除了徐某自己的职位十几载。但是由於德行卓越最终还是擢升為郑府秘書參軍後來成為申國師,其名声遠播,是個受時論稱譽的人物。

崔允恭:崔卢两公,都以忠清明行致显达枢要恪恭无懈以保名位实所谓持盈守成之君子然敬玄举善者矣

家族成员:

曾祖父:李善权赠德 州刺史。

父亲:谷 州长史 李孝卿 赠邓 州刺史。

兄長:左仆射、中書監、中書令趙晉陽奉朝請。

儿女:

長男:左羽林將軍 李思冲與武曌私奔後遭廢除爵位並殺害;郫縣縣尹 李守一;

幼弟或妹妹姓名無記載;

孙辈:

曾孙:淮南節度使檢校右僕射 李绅,与劉禹锡同时居禁署,有“三俊”美称;

曾孙女嫁給張镒生下張鎧,为開國功臣張建封妻,並繼承其爵號養心殿學士許敬宗評價其為「儒者」,

其他:

《旧唐书记载》

《新唐书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