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55年5月,后周世宗柴荣发起了对后蜀的军事行动,这场战役被称为后周攻打后蜀之战。经过数月的激烈战斗,直到956年1月,后周才最终攻占凤州,从而获得了胜利。此时,秦、凤、成、阶四州都归属于后周,而蜀国朝野震惊。然而,在这个战略上风向一片大好的时刻,柴荣却停止了对后蜀的进一步军事行动。他为了安抚四州民众,将诏令发布:“除了二税必须征收以外,对于蜀人订定的各种租税及徭役,一律废止。”这使得四州民众纷纷归顺于後周。
956年1月6日(按农历是显德二年十二月),柴荣下令特赦所有俘虏的后蜀士兵,让他们自己决定留下或离开。此举显示出他对于统治和安定心怀善意。在显德三年(956年)六月,柴荣任命征讨过后的王景为秦州节度使,并兼任西面沿边都部署,以防御党项和后蜀。
评价者认为,在五代十国混乱之中,柴荣是一位有雄心和策略的贤明君主,他即位初期就有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因此改变了前辈太祖郭威稳定的统治方式,同时在内政改革和精兵强将方面取得进展,并推行武力开疆拓土。显德元年的高平之战,使得他的威信得到巩固,其政治决策也变得更加亲自参与,每个政策方案都是由他亲自决断。
此外,他还推行招抚流民、广开言路等措施,同时加快对外用兵步伐,最著名的是《平边策》的提出。这份奇文深受其欣赏,它讨论了唐代以来中原王朝疆土萎缩的问题,以及规划对外用兵方略。在用兵方针上,《平边策》提出了先易后难、先南北的建议,但实际上柴荣并没有完全遵循这一计划,而是在战争进程中不断调整优化。
作为笼中困兽的大梁城,也面临着来自西南(巴蜀)、北方(契丹北汉)以及南方(南唐)的威胁。要不拆除“牢笼”,就难以立国立威。在西线与巴蜀之间,只有一山之隔;在淮河以南,则是江淮平原,是补给粮仓;而契丹则控制着幽燕十六州,是北疆防守重地。不过,当时辽穆宗耶律璟昏聩残暴,无暇顾及国内政局混乱,因此正是看准这个机会,柴荣选择西征南伐。而历史上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影响未来的发展,如当时若不是因为能迅速结束战争而让其他国家不会趁虚入侵,大梁城可能陷入更大的危险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