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以“建文”年号闻名。他的父亲是懿文太子朱标,他的母亲吕氏后来被扶正,因此在朱元璋看来,朱允炆是嫡长孙。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当时的皇太子朱标去世,按照原则应该立嫡长子的嫡长孙继承皇位,但由于早逝者无嗣,只有次子朱允炆表现得孝顺并且受宠,所以他被立为新任皇太孙。
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明太祖去世后,梅殷辅佐新君,并让黄彦清发丧追谥孝愍皇帝。自称神宗庙号,即使到了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也不再使用此庙号。至于清朝乾隆元年的上谥号恭闵惠皇帝,则是由高宗下令。
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影响,使得朱允炆性情温文尔雅,这与其父相似。他曾请求修改《大明律》,参考了《礼经》和历代刑法,对其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进行了修改,这一行为深受民心所好。
即位后的建文帝试图实行理想化的仁政,他倾向于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在政府中的言论和行动中,他努力推行一些较大的变革,但这些变革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他将三位儒家学者引为心腹,他们分别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几位老者对他的君主观念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
然而,由于缺乏实际经验以及领导才能,这些学者对于问题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他们勇敢、正直但缺乏领导能力,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常常犯错。此外,由于削藩政策未能彻底解决问题,最终激起燕王朱棣的反叛,是为靖难之变,最终导致建文二年的失败及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