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之手不及武则天的命背后藏着怎样的忧虑与考量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有权力的杰出女性,如先秦时期的秦国宣太后芈八子,西汉的吕后、窦太后,北魏冯太后,唐朝武则天,宋代宋真宗皇后刘娥,以及清代的孝庄皇太后,以及慈禧太后等。然而,在这一众掌权女性中最终只有武则天是与众不同的,最终也只有她敢扯掉了男权社会那层遮羞布,从幕后的走到了台前。最后,她改大唐国号为大周,并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

但是除了武则天外,大多数有权力的女性,即使是当了皇太后,也依然选择辅佐年幼的小皇帝继位,并通过临朝听政来掌握帝国的权力枢纽。这其中分为两类,一类是掌权至死如吕后的做法,还有一类便是在辅佐小皇帝长大可以亲政之后,便将权柄还给小皇帝了。

那么,这些手握帝国权杖的太后们,为何宁愿代理皇权,而不是直接自己废掉小皇帝而自己去登基称帝呢?究其缘由,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很关键。

一、古代宗法制度和儒家“男尊女卑”的理念束缚其思想

按照中国古代传统制度,後宫妃嫔是不可以干政,也包括皇后的身份。《尚书》里就曾说过“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这句话意味着母鸡不在早晨啼叫,如果它在早晨啼叫,这家人会衰落。而将其扩展到整个国家,便有後宫不可干政,如果後宫干政 国家将会衰落。以现在观点来看,这是性别歧视。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种理念在古代确实深入人心。

二、真正是为了维护帝国稳定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对于这些代理得到了合适支持的大臣们来说,他们并非对待女主持者抱持敌意,而是一种微妙的情感共鸣。在他们眼中,无论是否拥戴女主,有一个共同的事业要完成,那就是维护国家稳定。

三、内心尚存母爱影响

从人的本性来看,每个人都受到感情滋养,所以即便面对强大的诱惑也不易完全摆脱本能。当那些身处高位却仍旧保留母爱情感的人物面对巨大的诱惑时,他们的心境往往更加复杂,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家庭破裂和忠诚被质疑。

总而言之,对于临朝听政的这批女子来说,他们尽管因种种原因而选择干预政治,但她们也深知,要走到台前所需付出的成本实在巨大。不仅因为她们明白那些阻力实在难以逾越,更因为她们懂得,即使成功也需要承担重大的道德责任。而这种责任,是所有作为母亲和君主的人所共有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