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哪个朝代最强盛

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整体性、和谐性、统一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而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论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则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

我们的祖先在商周之际就开始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和阐发。注重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即“天人合一”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儒家经典《周易》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妇夫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天地、万物以及以礼仪为行为规范的人群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天则是这个统一体的主宰、本源。《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者,天之道也”,“诚”即是“ 天道”,只要能够扩展出这份德性的真实存在,就会达到一个将个人内心追求,与整个宇宙自然界及社会秩序融为全面的境界。

孟子更以简练的话语概括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 性,则知 天矣。”(《孟子・尧己》)这里,“心”指的是人的本质,也就是仁义礼智,这些品质根植于人类的心灵,只要我们竭力以善良的心去思考去行动,便可认识到自己的本质;而认识到自己的本质,便可理解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遵循一种美好的规律——这便是最终实现自我修养和社会文明的一种境界。

先秦道家的老庄学派同样提倡着“大同”的概念,他们认为所有的事物都应该相互融合,在他们看来,“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所以 万 物负阴而抱阳,将这种相互依存的情景称作 “冲气以为 和”。老子的言辞深邃,他提出: “道法自然”,庄子的哲学更进一步,从具体事象中抽象出普遍原理,他认为所有的事东西都是一样的,都具有生命力,因此他说:“齐治无极。”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了先秦以来关于"神州四方"及"五行八部"等概念,并且把这些概念融入到了儒家哲学中,以此来加强国家中央集权,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在董仲舒看来,因为人的精神世界跟自然界相通,所以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来生活。他还提出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治口号,这意味着在他的眼里只有儒家的思想才符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

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如程朱陆王等大家,他们将这个整体观推向更加深远的地层。程朱理学认为超越时间空间的大理是宇宙本原,是连接个别事实之间联系的一种普遍法则。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整个世界,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而陆王理学则强调内心自觉追求这种大理,即良知,其来源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不受外部环境影响。这两个不同的哲学体系都试图通过解释宇宙运行背后的根本原因,以及如何通过个人行为参与其中,以达到一种完美无缺状态。

总结来说,无论是在商周还是后来的儒家或道家的理论中,都不断提出了这样一种见解:作为人类,我们应当认清自己与大自然之间,以及自己与其他人类之间存在共通点,而不是彼此分离或对立。在这样的视角下,每一个人都是宇宙的一个小部分,每个事件也是历史进步的一个环节。这种意识使得我们能够从宏观角度理解微观世界,从而促进了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各类问题,比如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