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历史中的百丈竿头一段传奇的往事

在那个风起云涌、战火连天的年代,人们的心灵也在寻求着那份超越现实、超越时间的精神寄托。百丈竿头,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它背后隐藏着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哲理。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这偈言深刻地揭示了我们追求卓越,不断攀登高峰的心态。

宋朝时,有位高僧名叫景岑,他号称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一天,他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那日前来听讲的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让众人心潮澎湃。在法堂内,只有大师的声音和偶尔响起的一两声问候声,一片寂静如同宇宙间最纯净的事物。

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对大师行了一礼,然后提出了几个问题。他请求解答,而那位智慧之士慢慢作答,就像春雨中绽放出的花朵一般自然而然。大师与他就最高境界——十方世界进行了探讨,他们之间的问题与回答交织成一种亲切又神秘的对话。

围观者们发现他们谈论的是有关佛教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问题。为了说明这个概念的大概含义,大師当场指给大家看了一份偈帖。那偈帖记录下了一个故事,那就是“百丈竹罕并不算高,还需更进一步,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十方世界”。

1937年的中国正值抗日战争初期,那些革命先烈们在无数次磨难之后,也许会想象自己站在这样的法堂里,与那些智者交流思想。但即便是在那样艰苦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坚信只有不断前进,不断挑战自我,最终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幸福。这正是“百丈竿头”的精神所体现的地方,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人生态度。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