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8年8月的日本本州岛中部,富山县一片荒凉景象。老人和孩子们面色苍白,无精打采。妇女们辛劳一天后还需摘野菜充饥,而野菜也日渐稀少。男人们前往北海道渔场,但鱼类数量减少,他们连自己的伙食费都挣不回来。一升米的价格从去年的1角2分涨至当年的3角8分,许多家庭断炊。
日本作为一个大米产国,为什么会发生粮食短缺?这背后是工业化进程加速,小农生产方式落后于发展的城市和工业人口增加所导致的大米供应紧张。而政府并未加强农业生产,只是为了军事扩张不断征调大米,并允许商贩囤积居奇,这导致了持续上涨的米价。
愤怒的人民终于爆发了,一系列抢米事件在西水桥村、东水桥村等地相继发生。这场运动很快席卷全国,大阪、神户、名古屋等地出现暴动,有商店被破坏,有奸商遭受报复。在首都东京,即使有戒备措施,也无法完全遏制民众的情绪,最终,“米骚动”影响了全国四分之三地区,参与者达到了百万人以上。
这一系列事件震撼了日本政府,使得当时内阁倒台,并促使新任内阁采取措施降低粮价惩治奸商。人民通过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场“米骚动”成为20世纪初期日本社会历史上的重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