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铲平王邓茂七之所以起义失败详解其生平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背景

邓茂七,明朝中期的一位著名农民起义领袖,以其仗义执言、深受人心的形象而广为人知。那么,他为什么会被称为铲平王却最终起义失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段历史。

从小,邓茂七就显露出勇敢和聪明的特质,这样的性格使他成为了行侠仗义的人物,但同时也招来了不少麻烦。在正统初年,他因看不过一个豪强欺压百姓,便直接将其杀了,并逃到陈正景家避难。随后,他与弟弟改名,与当地乡亲们生活在一起,经常聚众助穷。

然而,由于官府害怕他们会引发动乱,他们屡次被驱赶。这时,邓茂七带着弟弟又回到了沙县,从事佃耕以维生。就在此时,一位叶宗留因为反抗地方豪强的压迫,在福建福安开始了武装起义,并迅速发展壮大。

朝廷派柳华征调三省兵马前去征讨,但他下令编制老百姓为甲,将他们分配高楼瞭望和警戒任务,这样邓茂七就被推举为总小甲。当时沙县地区的官绅越来越嚣张,不仅逼取高额田租,还送鸡鸭鱼肉给富贵人士,这些都激化了农民的情绪。

邓茂七见机行事,当正统十二年被推举为二十四都总甲后,他决定联络佃农拒绝“冬牲”,这样做得到了民众的心。此刻,闹到县衙,被捕后他直接杀死官兵并拥众起义,最终攻占沙县并自称铲平王。

接下来几年的时间里,邓茂七不断扩军备战,一度攻占20多个州县,其部队一度达八十多万,将半个福建控制在手中,同时江西部分地区也被其占据。这是自明朝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对朝廷构成了巨大威胁。

但由于后方补给不足,再加上减免苛捐杂税政策吸引了一些原先支持他的士兵,以及内奸罗汝先的谗言影响,最终导致邓茂七孤军深入向延平进攻,却遭遇埋伏,被杀身亡,而余部也在官军围剿中覆灭,最终起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