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汉朝,养老敬老的制度极为完善,年过七十且品行无缺的长者,在“养老诏令”中享有与地方官员平等待遇,可以持玉杖自由进出官府。相比之下,历史上其他朝代对待老人的方式各异,最优厚的要数汉朝了。
皇帝颁布“养老诏令”
西汉初期,由于国家刚刚恢复稳定,皇帝即发布了养老诏令,将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安排好生活,如授予几杖、糜粥饮食,并免除徭役,每年秋天还赐予酒肉。此外,对五十岁以上的人士若其品行端正并能带领他人向善,可担任“三老”职务,与县令丞尉共同指导事务。
“王杖”的特殊待遇
到了成帝建始年间,更是将享受法定待遇年龄降至七十岁。每年的秋季,由地方政府普查人口,对高龄长者进行登记造册,并举行隆重授杖仪式。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当时给予七十岁以上的长者玉杖和糜粥,以示尊重;对于八十九十岁的人,则有加赠。
典故中的“鸠”
在甘肃武威县咀磨子18号汉墓内发现的一根鸠杖以及一份西汉王杖诏书木简,都证明了汉朝对养老敬老法规始终保持一致,没有中断,而且每隔一段时间都需由皇帝颁布命令。这体现了当时对高龄者的尊敬和保障。
老人可走皇家的道路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即便是在专为天子的车马通道——驰道上,也允许七十岁以上的长者自由行走,这表明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非凡。而任何辱骂或殴打这些高龄者的行为,都会被视作弃市级别的大罪。
汝南白水亭事件
有一次,有个云阳白水亭长张熬因辱骂并殴打一个接受王杖待遇的人,被判处死刑。这件事情影响很大,不仅暴露了当时官府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凸显了民众对于此类法律保护机制期待程度极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一种敬业奉公、追求安康、关爱同胞的心理价值观念,使得这个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