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7年,颜杲卿的愤怒之声响彻了整个战场。当叛军指挥官安禄山发动起义时,颜杲卿决定站出来反抗。尽管他曾是安禄山的部下,但一旦叛军行动,他迅速转变立场,并与手下的官员袁履谦一起策划了一项高风险的计谋。
他们向叛军宣称愿意投降,以此为掩护,在背后招募士兵。安禄山虽然怀疑,却仍然让颜杲卿守卫常山,并将他的儿子和侄子作为人质押在自己营中,同时派了一名忠心耿耿的将领守住了井陉关。
随着安禄山大军深入洛阳,一切似乎都在有利于他的发展,但颜杲卿并未放弃。他与堂弟平原太守颜真卿商量,共同计划一个关键性的行动:占领井陉关,从而截断叛军的退路。
利用假传命令的手段,颜杲卿成功地诱骗了守井陉关的叛将喝醉,然后暗杀了他,将关隘收入己手。这一胜利极大地提升了士气,并且连续两次活捉重要敌将,使得河北各郡官员纷纷倒戈回归唐朝阵营。
然而,就在这时,情况急转直下。受到了河北二十四个郡中的十七个郡响应后,安禄山被迫改变战略,从潼关方向撤退,最终自称“大燕皇帝”,开始巩固自己的根据地。在这期间,他派出两支力量分别攻打常山,这座城池正好是由色厌战术著称的人物——颜杲卿所防护。
尽管如此,由于缺乏足够时间修建防御工事以及兵力不足,当史思明率领的大队人马围困常山时,不仅粮食和箭矢耗尽,而且援兵迟迟不至。在面对绝望的情况下,颜杲卿带领着残余士兵与城民坚持抵抗达四天才最终陷落。史思明则以残忍的手段屠杀城内居民,一共有万余人丧生。此外,还俘虏了颜杲卿和袁履谦两人,将他们押送给主帅审问。
面对逼真的刑罚,即使痛苦至极、舌头被割掉之后,那位勇敢的小小太守依旧用含糊的声音继续咒骂着那个自封为“牧羊小子”的篡逆者。而另一位袁履谦更是咬碎舌根,再一次显示出无比决心,用血液涂抹在对方脸上,以此来表达其坚定的信念和无限仇恨。
最后,他们终于因过度折磨而死亡,而他们那份不屈不挠、誓死抵抗的情操,也激励起更多的人去加入反击叛乱的事业。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战斗中,无数英雄豪杰凭借着这种精神,最终帮助唐朝重夺失地,对抗那些滥暴践踏百姓生命财产的敌人,为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心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