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史论研究法如同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历史的深度与广度

他的《读通鉴论》、《宋论》、《春秋家说》、《春秋世论》和《续春秋左氏传博议》等著作,是他史学成就的体现。他在史论中注重从整体上对中国史进行研究,追寻历史的根源,同时采用了传统方法如辨伪、考证、综合与归纳,以及心理、心态学和将历史环境与意境结合考察的方法,这些都大大突破了传统史学的一般方法。

明亡清兴的历史教训,让王夫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时代感与使命感,他将治史目的定为济世救国、经世致用。在完成《读通鉴论》后,他剖析自己的写作目的与方法:“编中所论,推本得失之原。”“鉴岂能为功于我哉!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而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悬于室,无与κ之者也。”(《读通鉴論·叙論四》,中华书局1975年)他认为,最关键的是“推本得失之原”与“获得救失”。这也是他个人研究历史的心愿。

王夫之认为:“所贵乎史者,不是记载徒繁,而是要有助于来的人成为师傅。”(《读通鉴論·卷六)他要找到“得失之原”,明白为什么会“得到”什么,也知道为什么会“失败”,以及如何去改变这些结果。这正是王夫 之比一般只是表面分析的事实更深入的地方,也就是超越了传统史学。

在《讀通鑑論·叙論末》,王夫之一共总结了自己写作时采用的多个步骤:引而伸之,以有理性解释;浚而求之,以充分地探究;博而证 之,以通过大量资料来支持;协而一 之,以把所有观点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系统。他的目标是在整个过程中,“心得可以资人理解”。

最后,在整体性的基础上,再次提出了各方面的问题,并且还要求自己要根据这些问题设置出一个规则或框架,使一切事件都按照这个框架进行组织,这样才能构建起一个具有内在因果联系和系统性的全面的视角。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事件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部分,都必须被放在整个体系中去理解,从宏观到微观,从长远到短期,将不同的事件连贯起来,为我们提供一套完整无缺的情况。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 王夫之一边描绘着整个中国古代的大河,一边还能够细致地描绘每一条小溪、小河,小溪、小河又汇聚成大江、大海。而这一切,它们都是为了让我们从宏观到微观,从过去一直延伸至现在,用最精确细腻的手法去描述每一次变迁,每一次转折,每一次选择,每一次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