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97年的萨尔丹,一个俄罗斯使团悄无声息地来到了荷兰的造船中心。他们的外交活动似乎并不重要,却总是忍不住询问那些沉浸在木头和铁锤间的工匠们。在这群荷兰工人中,有一位青年,他自称米哈依洛夫,一名水手,实际上正是沙皇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出生于1672年5月,童年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他与同父异母的兄弟伊凡被立为共同统治者,但很快权力落入了他的姐姐索菲亚之手。彼得流亡至莫斯科郊区,与外国使节接触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并且热衷于军事训练。他建立了两个童子军团,为日后的政变打下基础。
1689年,索菲亚策划了一次叛乱企图杀死彼得,但他率领童子军团成功平定叛乱并夺取了政权。当时俄国正处于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市场形成的关键时期,但仍然落后于西欧国家。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彼得决定效仿西方实行改革。
1698年返回家园后,彼得推动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他鼓励西方技术人员来华,还派遣人才到东欧学习。此外,他促进工业和商业发展,加强海军力量,对军队进行改编,以及推广西方式的法规制度等措施,使俄国逐渐走向现代化和西方化。
在社会问题上,彼德主张实行更开放的政策,比如禁止蓄胡须、穿戴西装、吸烟和喝咖啡等,这些政策虽然遭遇反对,但产生了持久影响,将贵族统治下的俄国引向更加接受西方风俗文化方向。
除了内务改革,彼德也对宗教政策进行调整,以控制正教会,并支持科学教育及文艺创作。在他的统治期间还发表第一份报纸,并引入儒略历以代替传统农历。此外,在其领导下,与土耳其及瑞典发生战争,最终确立波罗的海通道,让俄罗斯成为欧洲强国之一。随着时间推移,他被尊为“大帝”、“祖国之父”,并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从此圣彼得堡成为了与欧洲交流互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