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贯(1054年—1126年),字道夫,开封人,北宋权宦,“六贼”之一,以其巧媚之性闻名。起初,他担任供奉官,在杭州为徽宗搜集书画奇珍,与蔡京交好,后来被推荐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握兵权二十余年,其权势达到了顶峰。
宣和四年,他因攻辽失败而归国,并以百万贯赎回燕京等地的空城自诩其恢复功业。然而,此举并未能挽救他的政治命运。在宣和七年的金兵南侵中,他随徽宗南逃,最终在宋钦宗即位后遭到处决。
童贯少年时曾在宦官李宪门下学习,不仅聪明机智,而且擅长揣摩皇帝的心意。他开始与蔡京交往,并在蔡京成为相国后得力于他。在一次战役中,由于宫中的火灾命令他不得出兵,但他私自发动战争,最终收复了四州,被提升为景福殿使和襄州观察使。此举标志着内侍凭资历任两使的先例。
随后,他继续升迁至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再次讨伐溪哥臧征,收复积石军、洮州,被加封检校司空。然而,他恃功骄横,使得朝廷对他的态度渐趋冷淡。
童贯最终被封为检校太尉,并出使契丹。但是,这一决定遭到了批评,因为用宦官作为使臣是否合适的问题浮现出来。不久之后,他又被任命为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并获得更多的职务和荣誉,但这也引起了公众对他的不满。当时人们称蔡京为“公相”,而童贯则被称作“媪相”。
尽管如此,童贯依然坚持自己的政策,比如主张攻打西夏。他率领精锐部队深入河陇地区,但在一次战斗中失利却隐瞒真相向朝廷报喜。这一行为导致朝野对他的不信任进一步加剧。最终,当夏国拒绝讲和时,童贯通过辽人的帮助强行实现了讲和,这一过程充满争议,同时也暴露了宋军内部的混乱与腐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