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坤赋能元素测序的基因密码机制研究

朱祥坤:探索元素“基因”密码的科学之旅

在地球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中,给石头中的不同元素测定其“基因”,即同位素,可以揭示它们的来源、形成时间和过程。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朱祥坔就是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致力于利用同位素分析方法开展天体生物学研究的小组成员之一。

2002年,朱祥坔回国加入中国地质科学院,从此开启了“脚踏实地”的地质科学工作。他一直忙乎着他口中“不知道有什么用”的工作,却不曾想,这些年的努力最终为更新教科书中元素周期表的成果提供了重要数据。在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合会(IUPAC)宣布修改铅元素标准原子量时,这项成果便是基于朱祥坔多年的“无用”工作。

为了这一数据,朱祥坔带领研究团队对数百篇有关铅同位素的文献进行调研,并统计了超8000个铅同位素数据,其中最小值和最大值都来自20多年前对苏格兰西北部Lewisian古老杂岩体独居石的分析结果。这让朱祥坔对基础研究更加坚持:“基础研究是根基,支撑很多不同方向和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相关成果还开辟了矿床学研究新途径,对复杂矿床成因有深入认识,为解决国家资源环境重大问题提供科技支撑。对于基础研究的“无用之大用”,朱祥坔认为,只有坚持认真搞基础研究,当国家有需求时才可能贡献力量。

从坚守到优秀,坚守基础研究,是求实精神的一种体现。2003年,他拿下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这是他事业上的一个转折点。自那以后,他主持6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仅推翻了传统认识,还成为地球早期环境与生命协同演化的一个重大突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能更好理解为什么说给元素测定其“基因”,就像赋能它一样,让我们能够探索更多未知,更好理解这个世界。而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如朱祥坤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他们将自己的智慧、汗水注入到这个不断进步的人类文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