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粽子习俗:北方甜粽南方咸粽的传统之美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的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 粒”。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 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 粒,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到了唐代,使用的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 粒”。宋朝时,有蜜饯粒,即果品入粒。这时还出现用粒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广告,说明宋代吃粒已很 时尚。
元、明时期,将包裹料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粒,其附加料已有豆沙、小枣等丰富多彩。在今天,每年五月初,都会在家里浸糯米洗 粉色羽毛菜和绿色芦苇制成各种颜色的圆形或扁平的小型团块,然后将它们放入热气蒸汽蒸制或直接放在火上烤制直至内心完全被熬透。
先就造型而言,有三角、中间凹陷的小球形、小宝塔、高柱状和圆棒各具特色。而且,它们可以根据喜好加入不同馅料,如小枣、大枣、新鲜猪肉或者豆沙,使得每一种都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此外,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类型的人们也有着不同的制作方式,如北方人们喜欢使用新鲜竹叶,而南方则更倾向于使用芦苇作为束紧谷物的手段。
此外,与其他许多传统食物一样,加上适量盐分,也使得这些食物变得更加香脆,并且增加了它们所包含的一些特殊营养素。在某些地方,他们还把一些额外材料加入其中,比如黄瓜丝或山楂片,为这些古老食品带来新的生活力与趣味性。
最后,无论是通过家族成员相互分享他们自己精心准备并精致地装饰好的手工艺品还是通过共同参与这项活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强调家庭价值与文化连续性的重要仪式之一,它不仅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和庆祝生命力的机会,同时也让人们对过去感到怀念,对未来的前景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