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禅宗初祖历史故事中成语的源泉

在敦煌出土的古籍中,有一部名为《二入四行说》的著作,这被认为是菩提达摩真正思想的体现。净觉《楞伽师资记》中的〈达摩传〉记载了达摩禅法的四行,即“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这些都是由昙林记录下来的。

据昙林所述,他将达摩的言论和修炼方法编纂成了一部作品名为《达摩论》,这部作品深受当时人士青睐。除了《少室六门集》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关于菩提达摩思想和教义的文献,如《绝观论》、《无心论》等。

菩提达摩最著名的是他的“壁观”法门,这是一种通过静坐来达到内心清澈、不受外界干扰的心境。宗密在其著作《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写到:“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这种方法强调理想与实际相结合,即理论上的思考与实践中的锻炼相辅相成。

此外,《金刚三昧经》的“入实际品”第五段也提到了“理入”和“行入”的概念,但是在这里,“壁观”成为独特的禅法之一。道宣在其著作《续高僧传》中评价说:“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

然而,对于菩提达 摩是否来自印度或中国,以及他师承的情况,都存在不同的说法。在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他航海到广州,并且向梁武帝展示了他的智慧,最终因无法沟通而离开,再次北上至北魏都城洛阳,并最终定居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为后来的人们留下了许多传说和故事,如一苇渡江、面壁九年等。

这些故事虽有虚构之处,却反映了后人的对他敬仰之情。在历史上,关于菩提达 摩的一生,有很多未知之谜,比如他是否真的从印度来,也许永远不会有确切答案。但无疑,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力量的人物形象,以及影响着数百年的佛教文化发展。他被尊称为中国禅宗初祖,而他的教义至今仍然对人们生活产生着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