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局部),对画中描绘的是否为清明时节,学界还存在争议。 在流传至今的中国八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二月二、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中,清明多少显得有些特殊,因为只有它兼具节日与节气的双重身份。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有的表达农业气象条件的一套完整的时令系统。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早在汉代以前即已出现。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其《淮南子·天文训》中明确指出: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而古人之所以将春分后的这一节气称为“清明”,是由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的缘故。
谈到清明从节气演变到節日的起源,一般会提到春秋时晋文公重耳和其忠臣介子推的传说,但傳說终归是傳說,並不足以解释清明節真正的起源。
然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里,有一个朝代,它不仅见证了这个季節變化,也成為了這個節慶形成與發展的一个关键节点,那就是唐朝。在唐朝之前,没有关于「过」的记载,即使宗懔(Chūn Chǔ Suì Shí Jì)的《荆楚岁时记》(Jīng Zhōu Suì Shí Jì)这部南北朝時期出现我国第一部歲時節日專門著作,对於當時流行的大量節日都一一做了介紹和描述,对于「過」還未着一字。但到了唐朝,這一切就不同了。在官方正史、野史笔乘诗歌文论,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唐人过 清 明 的内容与方式,同时展示着 清 明 作为 节 日 的现实存在。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种变化?答案可能藏于那段被遗忘又被回忆的情感——人们对于生活美好与痛苦的一种追求。这场改火活动,不仅是一场政治变革,更是一场文化转型;它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从而促进社会发展。而当我们站在今天,这个时代最辉煌的大唐面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次次历史性的尝试,每一次尝试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而每个人的选择都成为了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