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文人儒士一样,徐庶也是文化高了之后改的名字。在徐庶还是徐福的时候。他是一个莽撞、粗俗的小毛头,家境贫寒,喜欢舞刀弄枪,但学的都是一些不成系统的功夫。后来有一天,徐福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讲义气,和别人打架,之后被抓起来蹲了监狱。还好,徐福的朋友们救了他。
为了报答朋友们的恩情,也是为了自己今后的日子,徐福决定“好好读书,天天向上”。认真刻苦读书的徐福很快就展现出自己在这方面的才华,逐渐在颍川名士圈崭露头角,也给自己改了新名字——徐庶,也算是给原来的生活道别了。
徐庶是颍州人。颍川一带人才辈出,有袁绍、曹操等对贤才之人的渴求,而且他们偏爱颍川当地的才子,所以颍川士子不愁没有出路,但正是因为如此,颍川士子被惯出了些坏习惯,这让徐庶很不喜欢,最后徐庶也没有在颍川任职。董卓作乱京师,为了躲避战乱,徐庶带家眷和朋友一起逃到了荆州,在那里,徐庶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能人徐庶
徐庶到了荆州,结识了一大帮有才之人。他打算一展才能,给统治者推荐真正的贤才。徐庶给刘表推荐“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结果被拒绝了。他决定自荐,刘表却看不上他。心灰意冷的徐庶后来逐渐知晓汉室正统皇亲刘备,前往投奔,求贤若渴的刘备也相中了徐庶的才能,俩人一拍即合,一起全心全意搞事业。
刘备很器重徐庶
徐庶帮着刘备整顿了军纪,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也让军队管理更加科学化。在“火烧博望坡”战役中,徐庶带领大家阻挡了曹军的骚扰,打败曹军,也在将士心中树立下了威信;曹仁想夜袭刘备军队,但徐庶看穿了曹仁布的八门金锁阵,派赵云破阵,最后曹仁落荒而逃。也是因为徐庶的计谋,刘备才能快速拿下樊城,发展蜀国势力。
徐庶也给刘备引荐了很多真正的人才。比如诸葛亮,比如庞统。《三国志》云:“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于是有了流传千古求贤若渴的佳话:三顾茅庐。
一年以后,公元208年,刘表病死,次子刘琮接任管理荆州。又逢曹操大肆南下征兵扩土,有人劝降。盘踞樊城的刘备和徐庶一行人商量决定逃亡。
没有人能够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没有人的生命轨迹会严格按照自己的规划进行。当刘备一行人逃到长坂坡的时候,曹军追来了。曹操早就听闻徐庶的能力,一直想把他纳入自己麾入,奈何徐庶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只愿意效忠刘备这样的正人君子,一直未肯妥协退让。
曹操抓住了徐庶的母亲,威胁徐庶效忠自己。徐庶也是大孝子一枚,为了保全母亲,他只能选择辞别刘备,前往曹营。
身在曹营的徐庶
纵观历史,但凡是个文人雅士或者入仕之人,都是有自己的脾气的,他们有一套自己的处事原则和待人准则。徐庶也是如此,因此,便有了在长江边传唱千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不愿意为曹操效力,徐庶的母亲也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在一个受人唾弃的君主麾下做事,所以徐庶对曹操的事一直很不上心,也从来不向他出谋划策。甚至是在赤壁大战前夕,即使徐庶看出曹操的破绽那又怎样,徐庶不愿意说,最后曹操也的确是输了。
220年,徐庶以徐福的身份列入曹丕的劝进表。后来,徐庶在曹操那里升了,一直做到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的位置。
据史料记载,在曹营里效力的徐庶,一直使用“徐福”之名。“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不过也有人说徐庶在曹操那里的官位不怎么样,一度怀疑是不是曹操那里贤士太多,没有位置留给徐庶。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毕竟人家徐庶不在乎。
话说回来,徐庶是因为母亲被曹操抓才去的曹营,那为什么在徐母死后,徐庶却没有回到刘备那里呢?徐庶离开刘备的理由是光明正大的,且还以孝道之名离开,无论是史书还是后人流传,都会给自己留下好的名声,但如果在徐母死后徐庶就回去,会面临什么呢?
徐庶在曹操那里已经身居高位了,且不说这些年里,徐庶是不是真的一点主意都没有给曹操出过,仅凭徐庶被载入册的那天起,徐庶就是正儿八经的曹操手下的人了。而且古代读书之人,向来爱惜自己的名节,像徐庶这样的有志之士,怎么会愿意成为一个悠悠众口中“反复无常”的小人呢?而且当时刘备身边已有诸葛亮、庞统等人效力,徐庶也能够放心了。所以,无论是不是受曹迫,这徐庶啊,是回不去了。
小编有话说
都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不假。
这段三国往事已过去千年,到底是什么,短短几百字的史料断然是说不清楚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小说描述和正史记载中窥探一二。
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从刘备和曹操对徐庶的器重来看,徐庶真的是一个有大才之人,是一个值得器重的人才;而后来徐庶不愿意再回到刘备身边,文人气节一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历史真的会被尘封吗?也许时间太久,是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