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表中,农业不仅奠定了食物生产者的文化,也孕育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定居。人类能够从游荡的狩猎者转变为稳定的农耕者,这一切都源于对新驯化动植物的照料。这种生活形式,即便在18世纪末之前仍占据主导地位,并且直到今天,在许多经济不发达地区依然存在。
人们往往会浪漫化新石器时代的村落生活,但事实上,每个人,无论是成年男性、女性还是儿童,都必须投入巨大的努力来工作。这包括对土壤、种子、肥料和作物轮植等方面知识的掌握,而这过程极其缓慢且费力,因此生产率很低。尽管如此,劳动与自然条件(如雨水或瘟疫)之间的矛盾导致饥荒成为常态。而粪便和垃圾的处理则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传染病频繁侵袭这些聚居点。
尽管如此,这个时代也是技术进步飞速发展时期,其速度远超旧石器时代。在这个定居生活中,人们拥有更多丰富的人生资料,比起流浪狩猎者有限的随身携带物品。他们学会了使用粘土制作陶器,从最初模仿农业前期篮子、葫芦等容器到掌握陶器材料特性和制作技艺,最终能创造出完全不同的陶器。此外,他们还学会了纺织技术,对刚培育成功的人类纤维进行纺织,如亚麻、大麻等。
住房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材料因地而异。在北美洲易洛魁人住在宽敞的大屋里,而在中东使用的是土坯;欧洲最常见的是用树皮和木头建造,上面覆盖一层粘土和牲畜粪便。这些住房内部设有固定的床,还有现代式样的搁板柜和壁橱,以及中央火堆供照明取暖。
部落组织取代游猎群体成为了可能,每个部落由多个村庄居民组成,有自己的语言和习俗。不过,不同部落间界限模糊,有些原始经济状态下的部落几乎还处于游猎水平,而另一些则有强势首领及平民阶级,但界线并不明确,没有后来的文明所特有的阶级排外主义。
家庭单位通常由夫妻及其孩子组成,更适合处理维持生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因此比独立一夫一妻制更为常见。当遇到“大忙”,大家庭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利用大面积土地,将部分成员留家料理家务与管理附近田地,让其他成员长期管理远处菜园或放牧牲畜。
经济平等与社位相同,是新石器时代村社的一个显著特征。每个家庭都拥有必需技能工具,并享有基本自然资源使用权,因为所有农田牧场均属于村社所有,由各家庭自动组成,所以不存在土地拥有者与无地耕种者的差别。在印第安人的村庄里,一边可能饥饿贫困,一边却可能富裕,这正是由于这种平等主义限制了生产力的内在障碍:产品产量只要满足有限传统需求即可,没有要求剩余产品动机。一天八小时五天工作的情况不存在,一个典型印第安人每年的工作时间比现代人要少,而且工作是一件愉快的事,因为它伴随着亲属关系与村社关系。
新的宗教信仰也开始出现,与过去狩猎神灵不同,现在需要保护农田、牲畜及家庭安全的神灵,他们模糊想象有一位造物主,但对于土地女神——丰产女神崇拜日益盛行,她被认为决定生命健康年轻老迈循环以及丰收。这一点通过发现许多故意夸张女性特征塑造的地球雕像得以证实,如乳房悬垂、大腿粗壮这样的形象反映了农业文化传播至整个欧洲乃至印度地区的事实。而为了解释主要农作物起源,也出现了神话故事,如美国缅因州瓦巴纳基人的“玉米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