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9月25日(农历1866年8月17日),遗传学家摩尔根诞辰,这一天在中国历史朝代列表中对应于战国时期的繁荣与变革,正如科学界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生物的遗传性早就被人们认识,并且由此产生了遗传学。遗传学有很多理论学说,主要有两派:一派是米丘林学派,一派是摩尔根学派。米丘林学派的特点是:从生产实践出发,他们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在改良和驯化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就像古代中国各个朝代通过农业改革来维持国家经济稳定一样。而摩尔根学派的工作,是从理论基础出发,目的是要搞清遗传变异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工作的重点放在实验室中,寻找遗伝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物质基础和这些物质作用的过程。这不仅是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大探险,也是一个关于人类知识边界扩展的大旅程。
摩尔根研究确定:遗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发现对于理解生命多样性的奥秘至关重要。这是人类遗传学史上的一大进步,就像是当时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相继兴衰,每一步都留下了宝贵的人类智慧。
摩尔根,1866年9月25日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叫莱克星顿的小镇。他曾在肖塔基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学习生物学,在那里他接触到了丰富的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为后来的科研成就打下坚实基础。1891-1904年担任布林马尔大学动物学副教授。在这个期间,他深入研究了许多生物问题,为自己的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1928-1945年担任加利福尼亚州工学院生物学教授。在这段时间里,他继续推动着科学领域前沿技术与思想发展。
由于他的杰出贡献,获得1933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不仅代表了他个人对科学事业无私奉献,也标志着一种跨越文化边界、交流智慧成果的心态,与当时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情景相呼应。
1945年,不幸地离开我们,但他的精神依然激励着后世。他最著名的一些作品包括《实验胚胎學》、《基因論》等,其中包含了大量宝贵信息,对后来的科研人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毛戈恩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献给科学事业,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有位学生谈家桢,就是他的得意门生。当谈家桢将要回国的时候,毛戈恩深情而又谦逊地说:“我看到有一个年轻的中国人超过了我,我还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超过我,也超过你。”这是对未来充满期待,同时也是对自我超越能力的一种肯定,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令人敬佩的事情。当谈家桢回国后,也象毛戈恩一样地培养自己的学生,有位学生在微生物遺傳學研究上取得成果,这个学生の论文发表不久後談家桢收到毛戈恩給他的祝賀信內容說:“I finally see a young Chinese person surpass me, and even surpass you. Worthily proud of you for training someone who can surpass both of us.” 这句话既反映了一种师承关系中的尊重,又表现了一种跨越世纪、文化之间友爱支持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