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犹如世界历史网官网上的宝库,开启了人类文明的钥匙。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在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和东方沿海一带,可以看出古代社会研究对未来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郭沫若于1930年所著的一本书。在序言中,他指出,对未来社会的期待迫使我们不能不回顾过去,理解过往来程以决定未来的去向。然而,在当时,关于中国方面的记载在世界文化史上仍然是一片空白,而恩格斯在《家族私产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也没有提到中国社会。这促使郭沫若提出,我们应该自己填补这段历史缺口,并将其视为对恩格斯作品的一个补充。
龙山文化作为中国文明史前期之一,其发现过程和重要事件已经被记录下来。梁思永在其文章中详细介绍了龙山文化的特征,从陶器、蚌器、石器等方面入手,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一文化遗存的机会。他还分析了龙山文化与殷代关系,以及它与金属文化接触的情况。
李济教授在他的演讲稿《中国文明开始》、《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以及《中国青铜时代》中阐述了他对于中华民族原始及其形成以及中华文化成长的一系列观点。他认为讨论早期中國歷史應自新石器時代始,並且所有伟大文明都是由於與其他地區或種族之間進行過多次交往而產生的。此外,他還強調龍山文化存在地域差异,並且有可能是夏禹的问题所关涉的人物,是夏民族之傅说人物。
关于奴隸制國家形成之前夕社會經濟形態,石興邦探討了龍山文化系統和齊家文化時期社會經濟生活狀況。他認為這兩個時期父系氏族社會已經展現出較仰韶母系氏族社會更高級別的冶金術、精磨技術及制陶技藝。此外,這些進步導致農業生產有所增長並且畜牧業繁榮,使得人們可以長久定居並發展更加複雜的地理組織,這最終導致父權制度建立并引發貧富分化、私有制萌芽以及氏族部落間掠奪行為增加。
張光直對中國考古學作出了新的遠景,他推測早期農民已能夠利用野生植物作為食物,因此發展成為具有特色的小型社區。隨後,他介紹了一些考古發現,並指出商王國是當時最強盛的大國之一,並將卜辞視為研究商代社會性質的手段。他還提出了戰爭是推動階級分化進一步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并解释安阳商代社会阶层划分是在龙山时期初步等级分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后,李学勤重新评估了中国古代文明,将其视为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重估的话题。他认为,以往对青铜器、城市、文字等因素发展时间线进行低估,现在则应重新考虑这些元素是否可以追溯到更远的人类活动。而对于一些现有的文献,如《家族私产国家的起源》,他认为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历史进程,并鼓励进一步地探索以填补尚未知晓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