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古代,天经地义被视作正确、不可改变的原则和正理。公元前520年,当周景王姬贵去世后,他的正夫人所生的儿子姬敬按照习俗继承了王位。不过,景王生前曾计划立另一个儿子姬朝为继承人,这个孩子也是合法继承人的候选人。这场关于王位继承权的争议激化了整个周王室。
在这个紧要关头,晋顷公组织了一次黑壤盟会议,与会者包括赵鞅、郑国的大夫淤吉以及宋国的大夫乐大心等。会议上,赵鞅向淤吉请教“礼”的意义。淤吉回答说:“根据我们国家的大夫子产的话,‘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是老天爷设定的规则,大地执行的正道,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可更改,也不容置疑。”赵鞅对此深感满意,并决定铭记这一至理。他倡议各诸侯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军队和物资,还帮助他重新占领皇城。
随后,由晋国的一位大夫率领诸侯联军,以实际行动支持敬王,最终解决了周朝内乱的问题,从而确保了天经地义在历史中的重要位置。在那个时代,“天经地义”不仅是政治行为准则,更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