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明朝的第七位皇帝,在位期间从1449年九月到1457年正月,总共七年。历史上的君主们通常会选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这对于明代宗来说却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他在哥哥明英宗被瓦剌部落掳走后才登基,而且之前,他的侄子朱见深已经被公认为太子。这让明代宗感到不满:为何要忙着为他人准备嫁衣裳呢?然而,更换储君并非易事,最好的办法是有人提出请求,以此作为推动事件发展的契机。
那么谁能提出这个请求呢?就在明代宗焦虑万分时,太监王诚等人察觉到了他的心思,并提出了一个建议:只要能够掌控最高决策机构——内阁,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明代宗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且出钱大加赏赐阁臣,以期他们能提出更换太子的想法。但即便接受了赏赐,阁臣们依然没有人敢于上前表态。
这时候,一名因罪入狱的云南都指挥使为了保命,上奏请求易储。随着这一事件的发生,明代宗感叹道:“忠臣在万里之外”,然后立即召集官员进行讨论。不过,没有任何人愿意公开表态支持更换储君。
司礼监兴安看不过去,便拿出了预先准备好的易储奏疏,让大臣们签字,并说:“此事今日不可再缓,不签字者则不用。”空气突然变得紧张,然后有91个文武高级官员纷纷签署了文件。这样一来,更换储君就可以继续进行下去,而明代宗马上安排礼部具体实施细节。
礼部尚书迅速草拟了一份新的东宫官属班子的名单交给了他。在宣布这一决定之后,从《明英宗实录》记载下来,可以看到,无论是勋爵还是普通廷臣,只要同意易储的人,都得到了升迁和奖励,因为几天后,还有更多的人受到了更多的恩赐。当这些受奖的大臣如常向皇帝辞职时, 明代宗坚决不同意。而且,他还想到了其他一些功劳卓著的人物,即东宫随侍、官旗将军以及士兵,他们也都受到了一定的奖励。
景泰三年五月初二日,当所有这些步骤完成后, 明代宗废除了朱见深的地位,将他封为沂王,同时册封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易储。此后的第二天,为对文武百官表示感激之情,又下令给予他们各自的一定数量银两。而最终,在景泰三年四月至五月之间,这些改变得以实现,使得众多参与其中的人都获得了提升与财富,而除了那些未能得到改善命运的人外,其余大家都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