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整体性、和谐性、统一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而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论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则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
我们的祖先在商周之际就开始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和阐发。注重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即“天人合一”观念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儒家经典《周易》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妇夫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天地、万物以及以礼仪为行为规范的人群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天则是这个统一体的主宰、本源。《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即是“天道”,只要能够扩展出这份德性的本质,就会达到整个宇宙间所有事物的一致。
孟子更以简练的话语概括了“心学”的思想:只需将心中的善良发挥到极点,便可知晓自己的本真,也便可知晓那超越于一切事务而不变动的心灵原理(《孟子・尽心》)。这里,“心”指的是人的内在深处,那种纯洁无瑕的情感,是每个人内在最真实的一面。在这里,“自然”的规律就是人类生活中应该遵循的一般法则。
先秦道家的理论同样强调了这一点。道家的“道”,同儒家的“自然”一样,都被认为是宇宙间存在着不可见不可闻却又普遍影响着一切事象的事实力量。而老子的哲学更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概念,将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他提出了一个关于生命起源及变化过程的大系统理论,其中包含了对生死转换和生命循环不断涌现新生的理解,并通过这些来阐释宇宙间所有事象之间相互联系及依赖,以及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整体秩序(《老子》第42章)。
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了先秦以来的思想体系,他提出了更加具体而详细的地理政治结构,以此来支持他的宗教信仰,这个体系基于他对于神话世界构造的一个修订版,使得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朝代都被编入了一套宏大的时间框架,从而使得整个帝国看起来像是一个由顺序相连且具有意义的事态组成。
然而,这种视角并不是没有争议,因为它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降格为单纯追随某些外部权威或者根据某些预设条件进行行动。这并不符合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人类经验或科学知识,它过分忽略了人类个人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以及他们对于环境改变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对于如何评价这段历史,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考虑,不仅要考虑这些事件是否符合现代标准,也要考虑它们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