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中,邓茂七是明朝时期的一个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他以仗义为人、深得民心而闻名。然而,为什么被尊称为“铲平王”的邓茂七最终遭到了失败?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他的生平以及自然环境对起义失败的影响。
从小,邓茂七就显露出勇悍和有远见的特质,这种性格使他成为了行侠仗义的人物,但也招来了不少麻烦。在正统初年,他因看不惯豪强欺压百姓而杀死了一个恶霸,并改名躲避官府追捕。邓茂七和弟弟经常聚众助墟,在地方官府害怕他们会引发动乱后,他们被多次驱赶,只好继续流离失所。
当时,一位叫叶宗留的皂隶因为愤怒于地方豪强对百姓的压迫,也带领了一群流民准备武装起义。两人结盟并采取游击战术,与官军周旋,最终发展壮大起来。当时的一位御史柳华下令编制老百姓为甲,用高楼瞭望警戒,这时候邓茂七被推举为总小甲负责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沙县一带官绅越来越嚣张,对佃农进行无理要求,如“冬牲”,这激化了农民的情绪。邓茂七趁机联络佃农反抗,而他自己则被推举为二十四都总甲负责防备起义军。这时候他自觉时机已到,便与众多佃农共同抵抗,无理要求得到广泛支持。
很快事件闹到了县衙,县衙派兵逮捕但遭到拒绝,被杀死后,邓茂七直接领导起义。他迅速攻占沙县,并与另一支起义部队联合,全歼围剿者,并向延平府挺进。但朝廷不断派使者招降都被拒绝,最终导致内奸罗汝先谗言影响下,在知晓敌方实力更强的情况下仍然选择进攻延平重镇,最终在乱战中身亡,其余部也在围剿中覆灭,最后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