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吸引了无数人对其产生浓厚兴趣。近日,一位名于谦的明朝人物也成为了许多网友关注的焦点。那么,于谦明朝为何被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问题。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是汉族出身的明代大臣和民族英雄。他在政治生涯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忠诚和勇气,对抗外敌、维护国家安全都有着重要贡献。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通过进士考试,并且随后担任御史职务。在宣德元年的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时,他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到了宣宗的赏识。此后,他曾巡抚河南、山西等地,并在宣德五年(1430年)担任兵部右侍郎。
当英宗登基时,由于他不向权臣王振送礼,被诬陷下狱。但由于民众、官员乃至藩王们的力请,他得以复职。在土木之变后,即使英宗兵败被俘,也先挟英宗逼和,但他坚持固守,不许妥协,最终瓦剌军队撤退。当时朝政繁忙,而他独自运筹帷幄,使国家得以安宁。
然而,由于个性刚直,他招来了众人的忌恨。当天顺元年(1457年),石亨等人诬陷他谋立襄王之子,最终导致他的含冤遇害。后来,在明宪宗时期,他被追赠官爵并祭祀,而在弘治二年的追谥“肃愍”,再次改为“忠肃”。
《明史》评价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作为一个政治家还是民族英雄,都不能忽视他的贡献。而对于于谦为什么会遭到这样的结局,其实原因很简单——谋逆罪斩首。在复辟后的政权斗争中,被误导或恶意捏造成为谋反罪名,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