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大窝凼喀斯特洼地,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被称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静静地坐落着。它如同一只巨眼,深夜凝视星空,探寻百亿光年之外的射电信号。这只“观天巨目”,已经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对脉冲星的观测就是一个最新的例证。
今年5月,我国科研人员首次找到了脉冲星三维速度与自转轴共线的证据,这标志着天文学家已利用该望远镜深度研究脉冲星。目前,人类已知的脉冲星仅3000颗。而“中国天眼”自建成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就已发现300多颗脉pulse star,这还仅仅是搜索了银河系5%的盘面。
南仁东,是这项事业中的追梦人。他提出建设这样一个“大国重器”,源于以他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的梦想。早在1993年,他就开始筹划推动此事,并于1994年初春提交了《大射电望远镜(LT)国际合作计划建议书》,很快获得了支持。
选址工作后,一支由南仁东领导、包括全国20多家大学和科研院所100多位专家的团队,在12年的时间里走遍了391个备选洼地,最终选择了大窝凼作为项目地点。在这里,他们不仅要克服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还要解决工程技术上的难题,如土方工程耗费时间和财力的减少等问题。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落成启用。这不仅是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南仁东一生奋斗的一个回报。他笑着也哭着,因为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但同时也因为身体原因永远闭上了双眼。
赵保庆,是参与到“FAST”建设过程中的一名青年工程师。他从2008年起即参与到项目中,现在担任观测基地办主任,每年有一多半的时间,都在大窝凼与“FAST”相伴。在赵保庆看来,即使工作繁忙,但每当他想到自己有幸参与到这个伟大的项目中,他都会感到无比激动和骄傲。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天眼”的建设是一场科技与勇气、坚持与付出的盛宴。它不仅是一个物品,更是一个象征,不断超越自身极限,为人类知识进步做出贡献的是那些敢于追求卓越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