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文颖的半世菌缘科研管理在实验室物品上的应用与挑战

在庄文颖的半世菌缘中,她经历了从农村插队到成为一名著名菌物学家的传奇旅程。走过近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庄文颖已经很少再去野外考察。她曾经的两只脚,爬过全国26个省份的荒山野岭;她的肩膀,背过数不清的真菌标本;她的一双眼,辨认出过360多个新种。

年过七旬,庄文颖的步子沉了,背微微有些弯曲,眼睛也时常不受控制地流出泪水。她还是习惯性地留着端庄又好打理的齐耳短发,每天出现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C座4层的实验室,与真菌标本、放大镜、显微镜和她的学生为伴。在这里,她有很多荣誉,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美洲真菌学会外籍荣誉会士”。学者们曾以她的名字命名了真菌新属“文颖盘菌属”和细菌新属“海庄文颖氏菌属”。

但她最看重的是那个最简单的称谓——“菌物学家”。30岁的时候,她选择了踏上这条路,那一年,她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并师从余永年,“踏上了真 fungi 学这条路”。时间在一次次实验与思考中过得飞快,在余永年的指导下,庄文颖掌握了真 fungi 分类学的有关研究方法。

后来,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见识到了国际同行们高效率、高质量的事业,这促使她尽可能压缩休息时间来学习和工作。那段时间里,她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在回国后,由于她的倡导,一批国内科学家共同发表了一组(7篇)论文,使中国真 fungi 学家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一次集体亮相。

尽管艰苦,但这些经历让庄文颖感觉非常美好。随着年龄增长,她仍然坚持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拓宽人们对真 fungi 学领域认识边界。尽管身处实验室,却依然充满活力,因为对于未知领域探索充满热情,对于科学管理也有着深刻理解。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