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爆发,但德国的战争计划——史里芬计划,早在1905年就已经被制定出来。这表明德国发动全球冲突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的。史里芬计划由当时的参谋总长弗朗茨·冯·史里芬设计,因此得名。该计划将主要对手设定为西方国家,特别是法国和英国。在这个蓝图中,德国将采取先发制人的战术,在比利时迅速打击法军,然后迅速结束与欧洲其他国家的联系,并最终在三个月内取得胜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计划经历了多轮修改和完善,最终成为了德国发动全球战争的基础。1914年8月4日,一支由埃米希率领的大型部队越过比利时边境,开始实施史里芬计划。他们首先攻击列日要塞,这是一个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每座炮台都配备有从机枪到重炮等400件武器,并且周围挖有深达30英尺的地堡,全都配备了探照灯,可以降低到地下。
勒其将军率领一支由40,000人组成的比利时王国第1B师坚守此地,等待来自法国援军的一刻,便会向德军开火。当同时毛奇按照“史里芬计划”,又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布置兵力,只留下少数力量以逸待劳,以此吸引法国部队并形成一种巧妙的手段,使得法军不能集中优势力量,这是“史里芬计划”中的关键一步骤,因此,对于这点,史里芬非常看重。
然而毛奇尽管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设想,却不断地向东线和西线左翼分兵,将原本放在右翼70个师的兵力削减很多,这极大影响了后来战局。此外法军坚持顽固地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而忽视列日要塞,对于勒芒将军来说,只好孤身作战。
埃米希将军率领部队抵达列日,要塞附近,他看到未来增援而高兴,不把比利时士兵放在眼中,因为他认为他们很快就会投降。他派了一位使者前往要塞要求勒芒投降,但遭到了拒绝,比利时代表斥责道:“你们侵犯我们的中立,你们竟然劝我们投降!”
面对拒绝,使官只好威胁说如果不投降,他们会轰炸城市。但勒芒代表强硬回应:“根据国王陛下的命令,我们必须坚守!”使官无奈返回报告给埃米希,将消息告知他,他愤怒至极,用大炮轰击炮台,比利时士兵用猛烈火力还击对方双方进行激烈战斗直至夜幕低垂。
第二天飞机空袭加剧混乱,当晚夜色笼罩之下,步兵再次尝试穿插渗透,从两个缺口之间占领镇子,但周围仍旧防御森严阻止进展。一门巨型攻城榴弹炮终于摧毁十多座防御工事,由于时间紧迫需要快速通过,所以即便损失惨重也继续前进。八月十六日最后一座炮台也被摧毁,与此同时勒芒被俘,此刻已无法阻挡入侵者的脚步四天之后,比利平民首都布鲁塞尔沦陷,其余五路则如同预定的闪电战目标直指巴黎。
霞飞听到这一消息拍手称快:“好啊!北面敌人逼近我们,我们则从东北出击,再次收回阿尔萨斯!”于是他命令法队反扑,在几天内轻松夺回土地,当他们回到熟悉的地方欢庆胜利却不知自己正走入圈套。而实际上这正是“史里芬”的圈套之一:用有意设置退让引诱法团更深进入,以便拉开与追击巴黎之敌距离并展开新的攻击。但当霞飞接到连续失败报告,如蒙斯远征英国败绩及南撤,以及阿登森林三天血斗后不得不调整调拨大量支援去左翼以夹击新方向的事实,让他意识到情况不同寻常重新整合力量以迎接新挑战。而由于这个转变导致原本单方面压倒性的优势逐渐消失,“马恩河大会战”成为一次相互牵绊、交错争斗所见到的历史性瞬间,也标志着原来宏伟蓝图破碎,无情现实揭示出真相:
九月十四日毛奇因溃败而辞职,“完美无缺”的“史里فن”梦幻般地崩塌,从此那份曾一度不可动摇、不可思议的人类野心化为尘土,被埋葬在鲜血与硝烟中永恒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