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回到楚国,报告了经过,楚怀王气得直翻白眼,骂着说:“张仪果然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我得拿住他,吃他的肉,才解恨哪。”公元前312年(周显王的孙子周赧王3年,楚怀王17年,秦惠文王26年),楚怀王拜屈匄为大将,逢侯丑为副将,率领十万兵马去打秦国。秦惠文王拜魏章为大将,甘茂为副将,也发十万兵马,对敌。同时还叫齐国助战。齐宣王派大将匡章率领大军助战。楚国受到两面夹攻,一连气败了几仗。屈匄、逢侯丑都阵亡了。十万人马剩下的不过两三万,大失所望。
全国动摇起来。韩国、魏国一见楚国打了败仗,都趁火打劫,把边疆侵略过去。大夫屈原上齐国去谢罪,只好求和,再割两座城作为礼物。大丧元气的消息传遍四方。
魏章回报秦惠文王,说:“用不着割两座城,我情愿把商于的土地来调换黔中的土地。”这话让楚怀王想起张仪,他倒不在乎土地,就说:“只要秦能把张仪交出来,我情愿奉送黔中的土地。”
这时那些气恨张仪的大臣对秦惠文 王说:“拿一个人换几百里土地,这是再便宜没有的了!”但他犹豫不决。在这个紧要关头,那个奸计高超的张仪站出来,说:“那有什么呐?死我一个人,不就得了黔中的土地吗?够体面的了,再说我还许死不了呐。”最终,他去了。
到了楚 国,被押起来准备宰杀祭祀太庙。但他买通左右的人,让他们告诉靳尚,又通过美人的帮助,最终被放回。
回到 秦国内,他又劝导魏章退兵,并且提议退还汉中一半的土地,与楚和好。他以此功劳,被赏五座城封武信君,并派去周游列國推行“连横”计策。这场斗智斗勇,最终成功地实现了一系列联姻与政治联盟,使得原本相互厌恶的地理位置相对接近而又势力悬殊的大诸侯各国逐渐团结成为了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国际秩序——即使是在当时看来也是一种奇迹般的成功案例。
然而,在他的后续活动中,由于个人恩怨和权力的争夺,他未能长久保持这一局面,最终在公元前309年的某个日子里,在魏襄王身边病逝。他留下的遗产,是一个充满争议,但不可否认其影响深远的一个时代人物,而他的故事,则成为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故事中的一段传奇篇章之一。此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以赞颂智慧与机谋,同时也警示世间所有权谋者:虽然短暂之利可能会带给你荣耀,但真正稳固的地位则需要建立在更深厚的情谊与信任之上。而对于那些追求权力的背后,却往往隐藏着更多复杂的情感纠葛,这正是历史学家们探讨的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无论是名利还是友情,每一步选择都有其不可逆转的后果,我们是否能够从这些古老而沉重的事实中学到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