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到了楚国,向楚怀王报告了我的经历。楚怀王气愤地瞪着眼睛,说:“张仪真是一个不可预测的人!我得抓住他,让他尝尝苦果,这样才能平息心中的怒火。”在公元前312年(周显王的孙子周赧王3年,楚怀王17年,秦惠文王26年),楚怀王任命屈匄为大将,逢侯丑为副将,率领十万大军进攻秦国。同时,他也命令齐国提供援助。齐宣王派出大将匡章带领军队加入战场。
面对两面夹击,一连串失败的战役中屈匄和逢侯丑都阵亡了。我眼睁睁看着剩下的十万人马只剩下几千人,我失去了汉中的六百多里土地给予秦国。这一系列败绩让整个国家动荡不已。韩、魏两个国家看到楚国落败,就趁机发兵侵扰边疆。
为了挽救局势,楚怀王急忙派遣客卿陈轸去秦营求和,并愿意再割出两座城作为礼物。此时,我已经成为了一名逃离的流民。
当魏章返回并向秦惠文王报告这一切时,他说:“没有必要割出两座城来换取黔中的土地,只要你愿意,我们就立刻撤兵。”魏章转达了这句话后,我听闻之下,无比愤怒,因为张仪一直是我心头的一块刺激。
然而,当我提出要求拿下张仪换取黔中的土地时,秦惠文 王犹豫不决。他问道:“这样的交易怎么可能?”张仪微笑着回答说:“死不足惜,但以此换得尊荣足矣。”
最终,在我的坚持下,我被释放回到了秦国。但是,由于我们之间的恩怨纠葛,以及我对他的嫉妒与憎恨,使得我们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在一次偶然的情境中,他们巧妙地利用了这个情况,将赵武灵、燕昭以及其他诸侯各路君主引入“连横亲亲”的策略之中,这个计划最终成功了。我因功被封为武信君,并被赋予五座城镇,从而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以推行“连横”计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游历于列国之间,与他们交涉时,我不断强调那些明摆在眼前的利益:谁与秦结好者必定安宁,而谁背离则难保无恙。在这些诸侯之中,有些人如同受到惊吓一般,被我的话语所震慑,最终决定归顺于秦。而其他一些,则因为恐惧而采取行动,以防自己成为目标。不过,不论结果如何,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和操控。而就在那时候,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力量,那位孟子的智慧才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世界寻找更广阔的心灵空间去思考和教导门生们关于仁政的事情。在那个充满变数且充满争斗的大环境里,即使是像孟子这样的智者,也只能选择远走他方继续其传统教育工作。如果非要追溯到源头的话,那么一切都始于一份深藏的心情——对于那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永远渴望探索,却又总是在别人的阴影下徘徊未能实现自我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