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8年8月的日本本州岛中部,富山县一片荒凉景象。人们面黄肌瘦,无声无息,只剩下偶尔的老人和孩子的影子。女人们在烈日下辛劳,一天结束后还要去野外寻找野菜充饥,而野菜也越来越稀缺。
男人们为了养家,早早地去了北海道渔场,但捕到的鱼更是少得可怜,有时出海一整天却一无所获。他们卖鱼所得钱不够花费,还怎么寄钱回家?更让人心烦的是,大米价格暴涨,每升米从去年的1角2分涨到今年的3角8分,有些家庭已经断炊。
原以为日本这片土地生长着大米,却突然间出现了短缺。这一切背后的原因,是工业化进程加速,小农生产方式难以跟上,城市扩张和非农业人口增加导致大米供应紧张。而政府并未采取措施调整农业生产,只是在外交侵略中不断征调大米,同时商贾趁机囤积居奇,将价格推至顶峰。
民众愤怒到了极点。在西水桥村,一群渔妇发起了抗议,他们要求降价出售大米,但遭到拒绝。当夜晚古老的大钟敲响时,这群渔妇聚集于村中心,高声要求降价。老板关闭门扇,不仅如此,他还派人叫援兵,用枪托驱散民众。但愤怒的妇女们没有放弃,她们甚至与警方发生冲突,最终多名警官受伤。
东水桥村接收到消息后,也有一千多名妇女聚集于当地的一家巨大的粮仓,这里存储了1000袋以上的大米,并准备运往外地高价出售。当地居民请求不要运走这些粮食,而是留下来销售给当地居民。但商贩坚持己见,此时女性终于爆发出愤怒,她们强行打开粮仓,将所有的大米抢光。此事迅速传遍全国各城镇,“抢米风潮”席卷而过。
此次“抢米运动”波及全国三分之四地区参与者达到了百万级别,其中包括部分海军士兵。这场运动迫使政府改变政策,新内阁不得不采取行动降低食品价格惩罚奸商,最终人民争取到了部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