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知识中陈桥兵变赵匡胤推翻后周统治为何不定义为

今天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一则问题:柴荣与赵匡胤相比谁的能力更强?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我看来,赵匡胤的能力显然不及周世宗柴荣。赵匡胤似乎是历朝皇帝中最轻松占位者,也是收益最大者,他以兵不血刃而得皇位,几乎没有付出任何努力就完成了后周政权的继承,没有战争、内乱或死人,只是在换了一位皇帝而已。

因此,将赵匡胤与前三位(秦、汉、唐)并列,如同萤火虫与皎月争辉,这种比较是不合适的。周世宗的成就如何?让我们看看,如果他能多活五年,一统天下的大一统王朝一定能够实现。而北方如契丹和金国根本不足为惧,与宋朝长期纠缠两三百年,最终也未能收复北方,反倒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后周建立于后汉基础上,是过渡性的政权,当时周边还有许多割据政权。柴荣致力于统一天下,因此设定了一个“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目标,即三十年的时间打造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

显德元年(954年),柴荣接受部将向拱提出的《平边策》,制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并指出要想统一中国,就必须先发展经济,再肃清内部矛盾。按照《平边策》的指导思想,柴荣首先在后周内部推行了一场针对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大规模改革。

显德二年(955年),经过两年的励精图治之后,柴荣派遣军队西征南蜀,并取得了第一阶段战略胜利。在同一年十一月,他亲自率军征服南唐,并占领其五州领土。

显德四年(957年),柴荣继续发动淮南之战,大获全胜,使得疆域得到巨大扩张,并迫使南唐归顺。彼时,“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既得江北,则可用对方民众助己兵力,以此再次攻取江南,无疑也非难事。这正如《平边策》所言:“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

随着这一系列成功行动,对抗后的广泛影响导致未来无论何时都不会再有这样的威胁,从而将战斗锋芒转向北方的契丹和北汉。此举顺利进行,不仅没有遇到有效抵抗,而且城池闻风而降。在短短几个月内,便夺取了三关三州十七县土地,一路挺进至幽州。但就在即将进一步深入以恢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这位只39岁却可能成为五代史上唯一真正统一全国的大帝突然因病去世,由他的7岁儿子继承王位,而这距离他许下的30年的誓约尚只有5多个年度,所以说如果他多活5个额外时间,一定可以实现这一愿望。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人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赵匡胤能力如何呢?显德七年的那场“陈桥兵变”发生时,他几乎毫无挣扎地夺取了整个后周政权,但并未对其国力的实质产生任何改变。他被视为历代君主中便宜最大的之一,因为他接管的是一个完整且完好的政治体系,此外,还有人认为隋炀帝也有类似的经历,但至少隋炀帝建立了一座庞大的帝国,而赵匡胤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他篡逆後改称宋朝,从建隆三年开始,他实施先易後難戰略政策,在开宝八年の時候滅亡後蜀與南漢,並最終統一全國,但這需要13年的時間,這也是基于当初已经被削弱的情况下才做到的。而对于那些位于东京附近的地方,以及其他一些地方,不过是名义上的控制罢了。而且直到晚期,没有一次正式进攻辽国,这给予辽国留下喘息空间。当光义时代结束之后,宋朝虽然消灭掉最后剩余的一块割据地—— 北汉,但是除了失去了石敬瑭割让出去的一些地区以外,其它部分基本上被完全掌握。不过,对於辽国契丹人的全面进攻则失败告终,同时也导致宋从积极防御转变为了消极防守状态,从此以后,在面对契丹人的挑衅时段落成了退缩局面。这确实令人好奇,为何到了宋代,却又无法超越过去?

这或许只是因为柴荣早逝的问题所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或许历史会走向另外一种方向吧。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