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世界历史第4集1770-1870年对偶

工业不仅是几个发明者的天才之作。虽然天才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更重要的是18世纪末期开始影响的各种有利因素的结合。除了在强烈需求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会做出重大发现。许多基础原理在工业数百年前就已为人所知,但由于缺乏驱动力,没有被应用于实践中。例如,蒸汽动力的概念早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就已被了解到,并且得以应用,但仅用于开启庙宇的大门。在英国,由于需要从矿井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车轮,因此急需一种新的能量来源。这促使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最终发展出了适合大规模生产的蒸汽机。

这种由需求引导创新的模式,在棉纺织业发展中尤为显著。棉纺织业首先实现了机械化,因为英国民众越来越喜欢最初从印度进口的棉布品。但事实上,对棉布产品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因此,这导致了对旧毛纺行业的一次巨大的挑战。当时的问题是如何加速纺丝和编织以满足庞大的、受保护国内市场的需求。那时使用的手工工具基本与罗马人相同,只有一些小创新,比如约翰·凯特爵士1723年的飞梭——一种能够加快纬线穿过经线速度的小型弹跳装置。但单靠飞梭是不够用的,所以人们鼓励那些促进生产的人们进行协调一致的地运动。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组织为确定成果提供金钱、奖章等回报。

这些有利条件促成了一系列发明,使得棉纺织业能够到1830年代完全实现自动化。在这一过程中,理查德·阿克莱特(1769)的水力纺锤、詹姆斯·哈格里夫斯(1770)的多轴纺锤以及塞缪尔·克朗普顿(1779)的走锭机都是关键性的突破。此外,还包括了一种名为“骡子”的走锭机,它结合了水力和多轴技术优势。

随着这些新型设备迅速生产比手工操作员能够处理更多数量级别以上质量更高,更均匀更细密,更结实更坚韧而且更加长久地保持其形状或质地的一种材料或商品,以及具有实际用途的事物,以至于它成为一个真正有效而又公正的人类活动领域内的一个分支部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需要提高效率并最终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即我们现在所处的一个步伐,而这个步伐将继续向前直至某个未知时间点,而这个未知时间点可能是一个既定的未来日期,也可能是一个不确定但确切发生事件后我们可以知道它发生了之后,我们可以这样说他出现过的时候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