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1770-1870年世界历史观后感对偶

工业不仅是几个发明者的天才之作,更是18世纪后期多重有利力量的结晶。这些发明者虽然创造了巨大的变革,但更为关键的是那个时代的各种促进力量如何相互作用。除了在强烈需求的刺激下,很少有人能做出重要发现。许多基础原理早已被人们了解,却未被应用于工业,因为缺乏驱动力。比如蒸汽动力的应用,就从古埃及开始,但只是用来开启庙宇的大门。而在英国,当需要从矿井中排水和驱动新机械时,出现了新的动力需求。这导致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最终产生适合大规模生产的蒸汽机。

这种由需求引起创新模式,在棉纺织业发展中尤其清晰可见。当时棉纺织业首先实现机械化,因为英国民众越来越喜爱印度来的初次引入的棉布品种。事实上,对棉布使用范围极广,因此旧毛纺行业设法通过禁绝进口棉布或制成品法律。但这条法律并没有禁止本地制造棉布,这给当地工人创造了一个独特机会,有魄力的中间人迅速利用这一机会。在当时的问题是在如何加快纺丝和编织以满足庞大的、受保护国内市场所需。那时候采用的工具基本与罗马人相同,只有一些例外,比如约翰·凯在1733年取得飞梭专利权——一种简单弹跳装置使得纬线可以快速穿过经线。但只有飞梭是不够的,所以人们推行了一场协调一致的情景鼓励那些促进生产的人们。在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确认的一项成就提供金钱、奖章等报酬。

除了这些有利条件,一系列发明使得棉纺织业到了1830年代完全实现机械化。其中包括理查德·阿克赖特(1769)的水力纺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1770)的多轴纺机以及塞缪尔·克朗普顿(1779)的走锭机,每一项都展现出卓越性。这三种新型装备能够极大提高效率,使单个人同时操作8根甚至16根以上线索,并最终达到100多根线索;走锭机结合了水力和多轴两者的优点。

随着需要不断增长,来自农业领域的手工作坊逐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促成了进一步改良,以增加产量。一位名叫埃德蒙·卡特赖特牧师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他获得了一种最初由马驱动,然后1789年改为蒸汽驱动的织物机器专利权。不过,由于初始设计粗糙,它商业上的成功有限。但经过20年的持续改良,最严重的问题得到解决。在19世纪20年代,这样的织物机器几乎取代了所有手工制作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产业结构。

正如针对丝绸方面的一系列创新直接影响到面料方面一样,一些产业中的突破也推动其他产业进行相应性的变化。例如,新的磨絮技术引出了对更高效能源要求,如煤炭,而煤炭则催生出铁冶炼技术及其相关设备开发。此过程包含亚伯拉罕·达比发现焦炭替代木炭,以及他儿子研制出的第一台风箱鼓风炉,大幅降低成本。此外,还有约翰·斯米顿提出的更加有效设备,以及亨利·科特关于除去熔融金属杂质方法的大胆尝试,他们都是这段时间内不可或缺的人物。

由于这些发展,英国到了1800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其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增长至1200万吨,再到1861年的5700万吨。而同样地,英国铁产量从5万吨增至13万吨再到380万吨,使得钢铁成为建筑材料,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并跨入钢铁时代。此外,与铁路竞争的是公路网络以及运河系统,其中运河系统尤其显著,比如布里奇沃特公爵建造的一个7英里的运河连接曼彻斯特与沃斯莱地区,不仅减少了价格还让陆路搬运变得经济无比,同时也激发了一股建设更多运河热潮直至1830年代拥有2,500英里的全长通道网络。而道路建设则迎来了伟大的筑路时期,如约翰梅塔卡夫、托马斯泰尔福德以及约翰麦克亚当他们分别独立或合作推出了修筑硬质铺路技术,使夜间旅行成为可能,从爱丁堡到伦敦之前14天旅程缩短至44小时。

最后,在铁路问世之后,它挑战着公路与水路交通体系的地位,为现代交通方式奠定基础。这段历史反映出科技革命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是我们今天生活方式背后的基石之一,即便现在仍然依赖能源作为主要支柱支持我们的日常生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