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德教授在CCTV纪录片《世界历史》中探讨了美国开国先辈如何反驳欧洲学者对美洲文化的“鄙视”和“美洲退化论”,以及这种反击及其意义。这些开国先辈们面对来自欧洲启蒙时代思想家的蔑视和不公正的评价,逐渐形成了与欧洲有所区别的传统,并从被动防守转变为主动进攻。
在美国独立前后,启蒙运动正在 Avrupa进行,这一时期见证了新思想和理论如雨后的春笋般涌现,对君主制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然而,这个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往往受限于欧洲中心主义,他们很难超越自己的藩篱,从而产生了一种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新世界看作未开化野蛮人居住的地方,以科学理性战胜愚昧之野蛮寻找解释依据,并树立起与欧洲文明对立的“他者”形象。
这一时期,“美洲退化论”的影响最为深远,它并非源于启蒙时代,而是这个时代 欧洲中心主义继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个必然产物,与法国博物学家乔治·路易斯·勒克莱尔·德·布丰有关。在布丰的著作《自然史》中,他全面阐述了美洲动物与印第安人的退化,为构建庞大的理论体系奠定基础,并迅速获得学界认可。
荷兰哲学家科内利乌斯·德波及法国学者纪尧姆-托马·雷纳尔接受并发展了布丰观点,将其推至极端,对新世界自然环境和人文习俗给予全面否定,使得这场关于“美洲退化论”的争论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此外,一些美国精英也开始意识到自己文化上的不足,在具体问题上进行反驳,但他们更多的是出于主动进攻,试图通过展示实例来揭示这一理论虚妄。
随着时间推移,“美洲退化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不仅在欧美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而且还成为了美国开国先辈们必须面对的一股力量。尽管一些美国人认为自己文化尚不足以与欧州抗衡,但他们仍然积极参与这场争议,以此作为一种凝聚力,增强国家身份感,并改变人们对于他们国家的地位看法。
因此,当我们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 美国开国先辈们如何勇敢地站出来,用实际行动挑战那些基于偏见和错误观念建立起来的心理障碍,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结构。这不仅是一个关于知识、信仰和权威之间冲突的问题,也是关于人类认识自身位置、价值观念以及全球交流互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