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300万卢布贿赂之谜揭开历史人物故事中的秘密

李鸿章的300万卢布之谜:揭开历史人物故事中的秘密

1896年5月18日,中国特使李鸿章到达俄罗斯旧都莫斯科,参加了沙皇加冕典礼。据美国记者的报道,在这次典礼上,李鸿章受到的欢迎最为热烈,其排场仅次于加冕典礼的主角沙皇夫妇的入城仪式。在红地毯、仪仗队和隆隆的十九响礼炮声中,人所要传达的不仅是对一个“大家”(财政大臣维特语)的景仰,也不只是展示“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而是有着更为现实的利益考量:“借地修路”,借中国之地,修之路。

西伯利亚铁路可以从赤塔直线通向海参崴,这笔“借”之地归所有,并可以派兵驻守。在这个如意算盘之外,一道精美的包装打动了中国人的心:中俄结盟,对抗日本。这当然是一笔大买卖,所以俄方坚持要求李鸿章出访,而清廷也愿意玉成好事。

甲午战败后,联合法、德,强压日本归还辽东半岛,这在中国朝野赢得了广泛尊重和感激,即引发了清廷外交战略的大调整。著名历史学家李宗侗认为,从三国干涉还辽后,中国外交由“一体拒外”变为“有联有拒”,而“联”的对象首先是俄国。

除了欧美各国也纷纷向李鸿章发出邀请。财政大臣维特在回忆录中说,当时很担心李鸿章先访西欧再到,那样可能会被欧洲诡计所影响。因此沙皇专程派遣乌赫托姆斯基公爵前往苏伊士运河北口迎候李鸿章。

在俄期间,李鸿张多次受到沙皇接见,有时甚至完全是极度机密会谈。俄方强调对中国并没有任何领土野心,而是在与沙皇秘密会见(1896年5月7日)后报告北京说:“(沙皇)谓我国()地广人稀,不侵占人尺寸地;中俄交情近亲密;东省接路实将来调兵捷速。”

对于联俄的事宜,一些政治家认为这是必然的事情。而张之洞则认为,与其他国家不同,只能立约结援。他提出,“凡关系商务界务酌与通融……若华有事,则需助以兵。”即只要能得到军事上的帮助,就值得一切代价去购买这种友好关系。

开出的价码仅包含了一项——"借地修路"——这自然令清廷喜出望外。不久就获得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批准。但这一交易最终只记到了一个人头上——即使他此时正处于夹缝求生状态,对北京指令言听计从。此前此后的长时间逗留,使西方各国嗅觉到两国之间正在发生某种重要事情。这一时期西方报纸充斥着关于该事件猜测,以及两政府坚决否定这些猜测。

一个流传甚广疑案是:政府为了签署条约向 李·洪·查姆支付300万卢布。当时任财政部办公厅主任罗曼诺夫以及与其同行乌赫托姆斯基,都提及过这样的特别经费。不过,并没有证据表明这是给予作为贿赂给他的金钱。一方面确存在这样一笔特殊用途基金;二方面,该基金一直存在华俄道胜银行账户中,由财政部总务厅管理支配;三方面,该基金确被170万卢布领取;四方面,该基金更多的是由沙皇本人当作小金库使用,大规模支出。这笔资金更多是一个小型信任账户,用来支付各种费用,但它让许多人相信其中有一部分用于非官方目的,如支付给特定的个人或机构作为补偿或奖励。

随着墨迹未干,便突然翻脸,最终演化成了德法双雄合作的一场戏:德法以教会活动为名,在胶州制造冲突,然后以协助中国名义派舰队占据旅顺大连。史学家通常认为,在这一点上,被暗算了。而黄遵宪曾写诗赞颂老年的失策,将其比喻成豺虎背叛自己却仍支持二十年。此举破坏了之前建立的情谊,使得原本相互理解且共享利益的人们变得彼此间充满怀疑和敌视,从而导致国际局势进一步紧张化,加剧了整个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紧张气氛,为未来战争埋下伏笔。在这个过程里,无论朝野民众,都站在日本那边,以反制英国扶持日本扩张行为,同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但结果却适得其反,让原本保持一定距离但又相互依赖的地缘政治格局彻底破裂,最终爆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性的事件和行动,比如义和团运动等,是一次世界范围内难以预料且不可避免的地缘政治转折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