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虎离山的故事:
1、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策之子孙权,年仅十七岁,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使得攻占难度极大。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和众将商议,一条妙计浮现于心头。他决定利用刘勋贪财的弱点,将厚礼送给他,并在信中吹捧其功名远播。此外,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
刘勋被这份厚礼和甜言所迷惑,不顾部将刘晔的劝阻,最终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这时候城内空虚。孙策见机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对抗了卢江。这次行动几乎没有遇到顽强抵抗,就顺利地控制了卢江,而刘勋却因为中计而后悔,但已经无从挽回,只得投奔曹操。
2、东汉末期,一场叛乱在北边爆发。朝廷派虞诩平定这场叛乱,但他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受到羌人的阻截。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因此虞诩无法采取直接攻击,也不能绕道行军,因为这样做的话就可能暴露自己的周围防线。而且,如果继续前进,那么就会放弃原本坚固的地形优势。
虞诩决定采取一种调虎离山的妙计。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紮营,并对外散布行军受阻,然后向朝廷延请增援部队。当羌人看到虞诩停下脚步等待增援时,他们放松了戒备,有些甚至离开了据点去劫掠财物。在这个机会出现的时候,虞诩下令急行军,每日超过百里,同时增加沿途灶数,让敌人误以为援军已到,从而不敢轻易出击。
最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转移下,由于羌人的力量分散,不久便被平定掉了这场叛乱。
3、三国魏少帝时期,大将曹爽与太尉司马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人才差距,加之曹爽担心司马懿迟早会篡夺曹氏政权,便让魏少帝提升司马懿为太傅,从而实际剥夺他的兵权。但是,这也引起了一种反效果:司马懿装病避开朝堂,以免进一步遭受曹爽的迫害。而当李胜探听虚实时,被司马懿故意装疯卖傻所蒙蔽,使他更加相信 司 马 懷 的 病情严重,最终未能及时揭露真相,即使如此,也无法改变事态发展的大方向。
然而,当“病”中的司马懿获悉魏少帝一行前往祭祖,他乘机提醒少帝祭祖的事宜。不料,“老虎”(曹爽及其亲信)已被“调出”,于是司马懿趁机披甲带枪,与二个儿子共同率领兵力抢占城门及兵库,并假传丘太后的詔令撤销曹爽职位。一方面通过利诱与威逼,再次成功地导致整个事件走向悲剧收场,最终杀死了所有涉案者,从此魏国政局彻底由新兴家族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