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元和年中(806~820)的一个冬天,丹霞禅师外出访友。夜晚,他住宿在慧林寺。一阵寒风从门缝里、窗棂眼里、破洞里灌进来,冻得丹霞禁不住直打哆嗦。他看到其他僧人也都缩成一团。
丹霞站起来,舒展僵硬的手脚,然后找来斧头,将一尊木雕佛像推倒在地。“啪!”佛像被劈成两半。“啪!啪!啪!”只见斧光翱翔,不久,一尊偌大的佛像就被劈成了柴料。
他点着火,火焰闪耀跳动,逐渐驱散了冬夜小寺里的严寒。院主闻讯,从门外闯入,用手指指向丹霞:“你竟敢劈佛烧佛,大逆不道!”
“我想得到佛舍利。”丹霞边烤火边平静地说。院主愤怒地回应:“这是木头做的哪来的舍利?”
丹霞抬起头,看着盛怒的院主说:“既然是木头,为何不能烧来取暖呢?”他的智慧体现在言语上,也体现在行动中——欲擒先纵,巧妙圆成。
依随真性自然无伪,他热时就乘凉,冷时就烤火。在这场面对所谓“神圣”的物品与现实需求之间的斗争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深层次的人性的反映——了悟本性,即自己等于真佛,又何必执着于外界的木 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