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初名云孙,字履善,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他生得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眼睛炯炯有神;他少年得志,二十岁就状元及第;他性格耿介,看不惯无能的官员横行霸道扰乱朝纲,屡次上书揭发恶人罪行,在黑暗的朝政中多受排挤,在三十七岁时还乡闲居。
咸淳九年(1273年),文天祥复出仕,被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第二年,又被任为赣州知州。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大举入侵南宋,南下建康。皇帝诏令天下勤王。文天祥捧着诏书流涕哭泣,立刻在本乡发动各路豪杰和少数民族头领,集结了万余兵士,准备进京城勤王。
一个朋友劝止他:“现在元兵分三路南下进攻,已攻破京城近郊,进入内地,你以乌合之众入京,这与驱赶群羊同猛虎相斗有什么差别?!”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有风险。但是国家有危急,向天下征兵,竟无一人一骑入卫京师,我为此痛恨。哪怕不自量力,以身殉国,我也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听说此事后也能整装奋起。或许国家还保得住!”
然而文天祥入京后并未得到重用,他的多个上书,疏阔缜密,但是因朝廷缺乏执行力,无法实施。直到元军兵临城下,他被任为丞相,充当使臣到元营乞降。到了元营,他与元朝丞相伯颜针锋相对,激辩不休。伯颜恼羞成怒,拘捕了他。
不久,杭州沦陷,宋帝投降。文天祥被押往北方。途中他成功逃跑,本想投奔在扬州坚持抗敌的宋将李庭芝。但李庭芝听说元军遣一宋丞相来劝降,以为文天祥已经弃节降元,命部下格杀勿论。文天祥闻此误会,只好仓皇南逃,为躲避元兵,他躲入土墙,隐身竹林,栖身箩筐,九死一生,终逃至福州,投奔到政府的旗下。
大敌当前,在政府稍微恢复后,文天祥坐不住,便离开政府,北上招兵抗敌,竖起了都督大旗。远近义士慕名来归,在江西掀起了抗元。与他一起抗元的还有张世杰、陆秀夫等。然而,在元正规军的强大攻势面前,义军或散或败,文天祥退至潮州山中。叛徒引元军趁文天祥残余义军在五坡岭吃饭时突袭,文天祥在逃走途中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住。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到元大将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文天祥没有拜。张弘范于是以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张弘范多次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不屈不挠,写下《过零丁洋》诗以明志。这首诗的尾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厓山一战,抗元斗争彻底失败。元军置酒宴犒军,张弘范又劝文天祥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慷慨陈词:“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押送文天祥到燕京。在路上,文天祥目睹战后海面漂起数万浮尸的悲壮场面,心如刀割,想要蹈海殉国,但因看管严密,求死无门。
文天祥被押解途经江西时,他想死在自己的故乡,于是开始绝食。元兵恐怕江西义士来劫持,日夜兼程,很快将文天祥带离了江西。文天祥无法实现死于故乡的愿望,绝食八天之后又复进食。
刚到元京城时,元世祖想要招安文天祥,于是以国宾待遇对待他。文天祥不为所动,不吃不睡,唯求一死。元世祖多次派已降的宋臣来劝文天祥,文天祥横眉以对:“国家亡了,我只能一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则可。假如立即给以,不仅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抱负全抛弃,那任用我有什么用呢?”
此后,文天祥被关在阴暗的牢房中。他在牢房中写了大量诗文回忆录,狱卒为其精神感动,为他传递消息物品。不久,其诗文传遍天下。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岁。死后,他的妻子在他的衣带中发现遗书,上书:“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其浑身正气,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