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俄罗斯之行,回顾了他在1896年5月18日参加沙皇加冕典礼时所受欢迎的盛况。美国记者的报道中指出,李鸿章的热烈欢迎仅次于沙皇夫妇入城仪式。在红地毯、仪仗队和隆隆十九响礼炮声中,他不仅展现了对中国人民深情厚谊,更有着更为现实的利益考量——“借地修路”。西伯利亚铁路可以从赤塔直线通向海参崴,而所“借”之地归所有,可以派兵驻守。此外,还有一道精美的包装打动了中国人的心:中俄结盟,对抗日本。这是一笔大买卖,所以俄方坚持要求李鸿章出访,而清廷也愿意玉成好事。
这当然是一笔大买卖,所以俄方坚持要求李鸿章出访,而清廷也愿意玉成好事。甲午战败后,联合法、德,强压日本归还辽东半岛,这在中国朝野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感激,甚至也引发了清廷外交战略的大调整。著名历史学家李宗侗就认为,三国干涉还辽后,中国的外交由“一体拒外”变为“有联有拒”,而“联”的对象首先是俄国。
除此之外,欧美各国也纷纷向李鸿章发出邀请。财政大臣维特在回忆录中说,当时很担心李鸿章先访西欧再到,那样可能会受到欧洲诡计影响,因此沙皇专程派遣乌赫托姆斯基公爵前往苏伊士运河北口迎候李鸿章。 李鸿章在向总理衙门报告行程电报中说,他已经与约定,“免由法德行,只至多周折”。
除了这些,有人猜测政府为了密约向李鸿章行贿300万卢布。当时任财政部办公厅主任罗曼诺夫,以及随行全陪乌赫托姆斯基,都提到过这样一笔特别经费。但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李鸿张收取的贿金。这笔基金一直存在华俄道胜银行账户,由财政部总务厅管理支配,并且该基金确实被170万卢布领取,但更多的是被沙皇本人当做小金库使用支出浩大。
然而,这份信任最终破裂。一方面,是因为德国借口要为被杀害传教士讨个说法,以协助中国为名占据旅顺大连;另一方面,是因为英国扶持日本遏制。而对于这种背信弃义行为,一些人如维特则感到忧虑。他担心如此行为,将刚赢得的中国对俄好的印象一扫而空,对俄罗斯极为不利。
因此,在短时间内,从一个以海誓山盟开始的情感发展成为相濡以沫关系,却因野心者的短视而变得互不信赖却不得不勾肩搭背。在这样的孽缘下,为自己能够成功以夷制夷而自豪,并终于有足够良好的心情去会见那等待在下一站伟大的俾斯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