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以人格为之

在春秋时期,郑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段关于兄弟间争权夺利的故事。郑武公去世后,他的大儿子庄公继承了王位,而他的弟弟共叔段则因为偏爱母亲姜氏而积极扩展自己的势力,并开始准备篡夺王位。

祭仲作为庄公的一名大臣,对此情况深表忧虑,劝说庄公要及早处理这件事情,因为共叔段的力量正在不断增强,如果不采取措施,自己的王位将很可能被他所篡夺。但是庄公却坚持用“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成语来形容这种行为,即如果一个人做坏事太多,最终会自己招致灾难,你就等着看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叔段果然如同祭仲所料,不断地扩张其影响力,将西北部边疆地区纳入自己的控制,同时修建城池、屯田和备战,并且利用母亲姜氏在背后的支持攻下了郑都。

面对这样的局面,庄公并没有放弃,他趁着共叔段进军郑都的时候发起反击,从侧翼出兵攻击他的根据地,这次行动得到了受压迫农民们的支援,使得共叔段最终兵败逃亡,而庄公则追杀至最后,使其无路可逃。这就是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成语中的一个生动实例,它源于先秦时期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