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历史资料与虎谋皮的典故

在中国古代,关于“与虎谋皮”的故事流传颇广,这个成语本意是指跟恶人商量,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那么,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春秋末期,鲁国的鲁定公想重用孔子,让他担任司寇,但却不想直接对孔子说,而是打算和卿大夫们商议此事。他遇到左丘明,就问道:“我想让孔子担任司寇,您觉得可以吗?”左丘明则劝阻道:“国君,您要好好考虑一下!如果孔子当了司寇,那些卿大夫就会失去权柄。您与他们商量能有什么结果呢?他们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一定会添油加醋地说孔子的坏话,为他出任司寇设置障碍。”

这个故事其实是一种比喻,用来形容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一定不能成功。后来,“与狐谋皮”被改为“与虎谋皮”,流传开来。

在《太平御览》卷二○八引《符子》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牧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这里讲的是一个人的愿望想要得到价值千金的狐狸皮衣,所以就去山上找狐狸商量,可是最后因为这种做法遭到了狐狸的反感,最终没有达到目的。

这个成语还常被用来形容跟恶人合作,不但得不到帮助,还可能因此受到损害。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提醒我们要小心选择合作伙伴,以免成为“与虎谋皮”的例证。

所以,从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政治斗争还是日常生活中,都需要谨慎地选择盟友或合作伙伴,只有正确的人选才能带来真正的效益和成功。而那些试图通过短视的手段或者错误的人选寻求利益,却往往会以失败告终,这正如那位周朝人的经历一样——十年都没能制服一件裘皮,大半年的时间也无法准备一次祭祀 cerem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