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儒学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子被尊为理学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代,冠礼作为男子成年仪式,其服饰和礼器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宋代士庶冠礼概况
北宋时期,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进行了简化,并制定了详细的冠礼仪式,这些规定被载入他的《书仪》之中。根据这些规定,男孩在父母没有重大丧事的情况下,可以在十二岁到二十岁之间接受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社会习俗,对三加之冠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朱子的家规继承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的范围扩展到了十五岁至二十岁,并强调了知识水平方面的要求:“如果一个敦厚好古、品德端正的人子,在十五岁以上能通晓《孝经》、《论语》,并且基本了解礼义,那么他才可以接受冠禮。”
朱子的家规中的“冠服和礼器”一章详细介绍了童子服装:
(1)童子服:双紒四衫、勒帛、采履
双紒,即两条发髻,也称作总角,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发型,一般绘画上会描绘左右两个发髻,有时候也认为是将发髻做成两个环形,用红色锦带扎系,这就是“紒”。除了双紒,还有一种叫做“鹁角”的发型,就是留前额及两侧头发,其余剃去,只留钱形状的大量头发向左侧或顶前的束缚。穿着四衩衫,这种设计便于活动,与不穿裘裳或襦袴也是相同的事实。童子的衣服通常称为采衣,用的是深蓝色的布料,上面镶嵌着红色丝质边缘。一说,不用腰带,但两襟上会有带子来束紧。而采履,即鞋类,由明代开始使用白色的鞋。
(2)初加:缁布帽,穿戴深衣、大带、纳履
宋代人喜欢以幅巾替换缁布帽。
(3)再加:帽子,穿戴皂衫、大革带、高靴
这时所用的帽子是纱质或者绉纱制作而成,《宋史·舆服志》记载:“士大夫常爱用乌纱帽,以皂罗衫为底,大革皮带与高靴相配。”明朝则采用襕衫这一款式。
襕衫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因为当时布料宽度较窄,所以前后正中各自需要补上线索,而下摆处又增加了一块装饰性的布料,因此得名。这种衣服通常圆领,而且多用白色细麻布制成,有腰部的小袋装饰。
明朝则改成了使用对襟或直领样式,没有具体图像佐证待考。
鞋类可能与深衣搭配的是黑色的皮革鞋。
(4)三加:幞头,身着公服、大革皮帶、高靴或襕衫、纳靴及执笏
幞头,又名折上巾,有漆和纱两种材质可供选择。这一款式在宋元时期公共场合广泛应用,被认为具有棱角,对脚长约二尺二寸。此外,它可以由丝织品如贮纱或绢制而成,上身宽松回肘处形成袖口宽度达一米二。在明朝公务员装扮更添繁复,如有摆片后方附设系紧辅助固定装置,而宋朝也有类似设置。
主人应佩戴正式连衣;正宾以及赞助者,则各自准备其特有的盛装体现出他们的地位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