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中国历史年表中,儒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哲学体系,其影响深远。朱子被尊为儒学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那个年代,男子参加冠礼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仪式,这个仪式不仅体现了社会阶层,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礼仪与服饰的重视。
宋代士庶冠礼概况
北宋时期,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进行了一系列简化,并制定了更加详细的冠礼仪式。这套规则主要载于他的《书仪》之中,其中规定男子在父母没有过继丧的情况下,可以从十二岁到二十岁之间进行冠禮。为了符合当时生活习俗,他还对三加之冠进行了调整: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朱子的家居礼节也沿袭了司马光制定的这些基本原则,但他将冠年的范围缩短至十五至二十岁,并强调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如果一个孩子性格敦厚好古,一旦他能通晓《孝经》、《论语》,并且了解一些基本的人伦道德,那么可以给予他这个荣誉。”这是对他们美德的一个肯定。
《朱子家礼·冠礼》中的童子服装包括双紒四衫、勒帛和采履。双紒指的是两根发髻,用来束起孩子们的一头长发,这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发型。一说还有“鹁角”这种发型,即留着前面的发丝以及两边的小辫,而剩下的剃去,只留钱大的部分向左侧披垂,或称为“偏顶”。穿着四衩衫显然是为了方便活动,与不穿裘裳或帛襦袴一样都是童子的典型装扮。童子的衣服通常叫做采衣,用缁布做底料,上面镶嵌有锦缘,而锦一般会用朱红色。一说童子衣并不带腰带,但两襟上会有一条带子系住;明朝则使用腰带。
采履意味着穿白鞋,是另一种特殊的鞋样。在更高级别的心理准备阶段,还有其他几种不同的装扮:
初级:缁布帽戴上,身穿深衣、大带、纳履。
中级:换上帽子,身着皂衫、革带、系鞋。
高级:最后一环节,就是戴幞头,一身公服、革带、高靴及笏板(手持圆形象征权威的手拿具)。
这段时间里,对待不同身份的人物,有不同的出席标准。而到了明朝,则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使用不同类型的地毯等。但无论如何,这些都体现出当时社会对于人的分类和区分,以及对服饰这一外在表现形式上的严格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