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整体性、和谐性、统一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而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论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则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
我们的祖先在商周之际就开始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和阐发。注重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即“天人合一”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儒家经典《周易》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妇夫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的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者,天之道也”,“诚”,即是“天道”,人的只要能扩展这份德性的,就会达到德性的普遍化,以融为全宇宙的一部分。
孟子更以简练的话概括了“ 天人合一”的思想: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 天矣”。(《孟子・尝欲报敌于齐侯处) “ 性”,即人的固有的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深处,只要极力以善行,便可知自己的本真本质;
同样主张的是道家的思想,他们认为事事皆由一种无形无象而又渗透一切的事实存在——道产生了一切,一切都生于二,一二再生三,而三乃生万物。(《老子》第42章)
庄子的哲学进一步推进了这种观点,他认为整个宇宙及其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连接且平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说:“我知道这个世界,它是一个整体,其中包括我自己。”
董仲舒倡导了"感应"以及"合为"理论,这些理论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并将儒家作为唯一被尊敬的地位。在解释王字时他说,“古者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一王。三画者,何?曰:日月星辰也。而连其中者,使通其理也。取日月星辰中以为贯而参通 之,不王谁当此?”(《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所以,在社会生活中,要随着君主走,同时要让君主随着自然规律走,因为国王就是代替自然界来统治臣民和所有其他生物的人。
宋明理学使得儒家思想更加系统化。在程朱理学派看来超越时间空间的心灵实体——理,是宇宙最根本的事实,而陆王学派则把个人的良知视作宇宙本源,“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
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不仅能够理解不同层级的人们之间,以及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共享共同的情感基础,而且我们还能够认识到这些情感基础同样存在于我们对外部世界中的反应及理解里。这意味着不仅人类间存在某种形式上的联系,还有人类与大自然之间,也有人类与它所构成的大环境之间共享某种基本联系或基石。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在历史上的哪个时代,无论是在哪个地方,或在任何情况下,这种共同的情感基础永远都是相同且持久不变。这是一种非常深刻并且广泛认可的事实,它指引我们去寻找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如何建立起一个更公正,更平等,更高效率的地方。
总结来说,这些观点揭示出一种关于个人行为如何影响他人的见解,以及这种影响可能延伸至更广泛范围,如整个社会或者甚至整个地球。通过理解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我们的行为,并确保它们符合最高标准,从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此外,这些原则还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到了这场宏大的游戏中,每一次行动都会产生连锁反应,因此责任重大且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