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奇科研之友在物品中寻找水污染的克星

他在环境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突破了国际上120多年的难题,将自己的新技术应用于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微生物催生了脱氮反应,而他则从中解开了水污染治理的密码。在2019年,他获得了贵州省科学技术奖的最高荣誉。这条科研之路延续20余年,从台下走到颁奖台,仅几米之遥,但他的旅程却是艰辛与坚持。

周少奇,以科技之手描绘美丽中国。他是一位跨学科研究者的典范,曾横跨化工机械、工程力学、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工等多个专业。在攻读博士后期间,他转向环境工程领域,并在香港大学对环境污染与治理有系统学习。早在80年代,他就意识到了工业化进程带来的严峻环境问题,如城市污水处理率低,氮磷超标引起富营养化。

面对这一挑战,周少奇灵感迸现:将微生物应用于解决这道难题。他发现,只要条件适宜,一种细菌可以在一天内繁殖出数十亿个,这激发了他使用生物技术来解决问题的想法。通过实验,他证明了一种“硝反硝”反应,即某些微生物能够以氨氮为电子供体和硝态氮为电子受体进行转变,这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创新。

然而,在此之前,周少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质疑,但他并未退缩,而是主动寻求合作,与设计院和企业共同推广他的新工艺。此举迅速将理论转换成实践,并被应用于全国多个省区的大型项目中,不仅经济效益显著,也有效地改善了环境状况。2009年,他因“含氮有机废水生物脱氮新技术与工程化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周少奇相信只有那些直接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才能真正实现价值。他不仅关注理论创新,还特别重视成果转化链条中的最后一公里,即将科学发现变为实际可行的产品或服务。在贵州工作期间,他致力于推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创新,并成功申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资金支持,为西部地区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至今,由周少奇领导的小组已培养出了150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超过80%的人员参与过现场实验或具有实际应用背景,使得他们所取得的心智成果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更易实施产业化。此外,其指导下的团队还成功修复了威宁草海,让这个高原淡水湖再次焕发活力,是一次典型的地表保护行动。

站长统计